招聘崗位:博士后
薪資待遇:25萬/年+學校繳納五險一金+科研績效獎勵
工作地點:北京
【一、 單位簡介】
北京工業大學超顯微學中心(以下簡稱顯微中心),是一個跨領域、跨學科、集分析測試服務、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及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經過十多年建設,顯微中心已顯現出在國際顯微學領域方面的研究特色,在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隊伍發展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優異成績。現面向國內外擬招聘優秀博士后5名,詳細內容如下:
【二、招聘要求】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學術道德和職業精神;
2, 在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已取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
3, 具有材料(金屬)、機械、顯微學、化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具備扎實的理論技術基礎;
4, 符合國家及學校招收博士后的其他條件。
【三、福利待遇】
25萬/年+學校繳納五險一金+科研績效獎勵
若入選“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的博士后,可在當前薪資基礎上疊加國家資助。
鼓勵并支持博士后進行相關基金項目的申請,例如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
在站期間博士后享受學校教職工同等福利待遇。按國家及學校有關規定協助解決本人及配偶、子女在京落戶等生活問題;按學校有關規定提供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補貼。
其他待遇:博士后在站期間可根據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認定相關規定,認定對應專業技術職務;科研崗博士后期間成果突出且滿足學校公開招聘專任教師任職條件者,可優先聘任至相應崗位。
【四、聯系方式】
應聘者請將個人申請材料(個人簡歷、學術成果等)發送至聯系人郵箱,主題為“博士后應聘+姓名+聯系電話”。達成合作意向后,按照進站流程辦理相關事宜。
聯系人:肖家文
郵箱:xiaojw@bjut.edu.cn
【五、其他事宜】
合作導師簡介
韓曉東,教授,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8年)、教育部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2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北京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2012年)、科技創新與科技創業領軍人才(2016年)、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17年)等。韓曉東在國際領域原創地發展了材料力學行為研究的原子尺度原位表征方法與技術,在原子尺度原位系統研究了面心立方結構材料及高溫材料在室溫及高溫熱力耦合條件下材料彈塑性變形機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9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2篇, Nature Materials 3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篇,Nano Letters 12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篇,Acta Materialia 14篇等,SCI總被引11500余次。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40萬)、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項 (280萬)、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課題 (20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子課題(1000萬)、航空發動機重大研究計劃 (350萬)、北京市創新團隊(900萬)等2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培養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及提名獎各1項,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獎4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基礎研究類),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等。
王立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12年獲得北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2015-2017年,獲得澳大利亞政府資助(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在昆士蘭大學(全球排名前50)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選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等人才計劃。發表論文60余篇,包括Nat. Commun. 4篇,Phys. Rev. Lett.1篇、Nano Lett. 4篇,Acta Mater.4篇,ACS Nano 2篇,Scripta Mater.,6篇等,被國際同行引用3000余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優博論文獎、郭可信優秀青年學子獎等。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面上項目, 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現為Nat. Commun.,Nano Lett.,Appl. Phys. Lett.,Acta Mater.,Scripta Mater., Nanoscale, ACS Appl. Mater. Inter.等十余種期刊審稿人。
毛圣成,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優秀人才、北京市屬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等,現任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原位電子顯微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背散射電子衍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編委。參與的兩項成果入選“2013 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 2016 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毛圣成長期從事多場耦合條件下原位原子尺度顯微力學技術的研發及材料微結構—性能相關性的研究。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JMST 等 SCI 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70 余篇;授權美國專利 3 項,PCT專利 1 項,中國專利 20余項。主持 3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
嚴錚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專業。2004年6月獲北京大學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04-2008年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6月到北京工業大學固體微結構與性能研究所工作,2013年獲聘副研究員,2021年獲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1.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等金屬鹵化物的晶體生長和性能研究;2.X射線傳感器的制備和性能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APL Materials, Nanomaterial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
李昂,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市特聘教授青年項目(2016年)。從事環境條件下服役狀態納米材料的顯微結構演化與使用性能的基礎應用研究。近5年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合作者在Nature子刊,Adv. Mater.,Acta Mater. ,Nano Energy,J. Am. Chem. Soc. ,Nano Res. ,Nano Lett.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orros. Sci. ,Scr. Mater.等納米材料和半導體、催化、結構材料、能源交叉領域發表論文40余篇,他引2400余次;h因子24,i10因子46。參與ACS Catal.,Chem. Mater.,ACS Appl. Nano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Semicond. Sci. Technol.,J. Alloy Compd.等SCI期刊審稿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省部級以上科研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