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大學校報,在2016年12月2日,北京大學周德敏教授等人以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于Science發表了突破性研究進展。該研究成果被稱為是一個“革命性”或“顛覆性”的發現。并且入選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因為目前臨床使用的疫苗,或因病毒滅活致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差,或因制備工藝復雜等問題而使疫苗失效,周德敏等人以流感病毒為模型,發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復制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技術,即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隨著突變基因組的三聯碼逐步增加,使得流感病毒由致命性傳染源轉變為預防性疫苗,進而再轉變為治療性疫苗,藥效不斷增強。該技術不僅使疫苗研發不再復雜,而且擺脫了對病毒生物學知識獲得的依賴,并適用于幾乎所有病毒。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
然而,去年12月,學術打假專業戶Elisabeth M Bik在Pubpeer上質疑了北大藥學院院長周德敏教授6篇文章涉嫌造假,存在一圖多用現象。其中包括上面所說的發表在Science上的重磅論文。這在當時使得周德敏教授陷入造假風波。
針對Science論文,周德敏教授在Pubpeer上作出回應,稱因數據存在明顯的相似性,因此被誤用了。
3月26日,該論文的其中一位作者回應:“北京大學已經做過調查,發表的(論文)結果都沒有問題。” 另外有知情人也表示,這件事不存在學術不端的問題,但是有不嚴謹的因素在內。
9月4日,周德敏等人在Science上正式發表了勘誤,針對Bik博士指出的三張圖進行了校正。
原文如下:
在發表“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報告后,作者被告知其補充圖中的若干問題,如下所述。這些圖片已得到更正,并已包含在PDF增補版的修訂版中。
圖S4展示了旨在優化將過早終止密碼子(PTC)引入A型流感病毒的位點的篩選結果。一種高通量測定法(用于測量在病毒感染期間測量細胞損傷的細胞病變效應(CPE)),用于選擇在存在PTC的情況下具有顯著CPE,而在沒有PTC的情況下沒有CPE的病毒。在收集的1760個圖中,選擇了426個以顯示在圖S4中。不幸的是,在編排圖S4A時,有幾個圖被切換或復制。
圖自Science(上)、Pubpeer(下)
在圖S8A中,該圖未正確標記。該圖顯示了用PTC-4A或PTC-4B接種的宿主細胞。在每種情況下,第一列均顯示沒有病毒感染的細胞,并且在兩種情況下均顯示相同的圖像以反映相同宿主細胞的初始狀態。該圖已被更正,在同樣顯示未受感染細胞的圖上標為“無病毒”。
圖自Science(上)、Pubpeer(下)
對圖S4A、圖S8A和圖S15B所做的校正在校正后的增補末尾用前后圖像(在圖S15B的情況下為原始數據)進行詳細描述。
參考來源:
北京大學官網、pubpeer
勘誤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eabe5323
原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