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色网站在线视频看看,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乐享,jy和桃子为什么绝交,亚洲欧美成人网,久热九九

麥立強: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科研工作者!
麥立強 2020-09-15

作為納米材料研究領域的杰出代表,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教授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和科研前輩的研究經驗,給致力于從事科研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們做了一些建議,現摘錄在此,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不怕科研基礎差

很多人總認為自己科研基礎差,科研能力不足。我當年本科和碩士就讀于排名不太靠前的普通大學,實驗基礎不強,但是我堅信“從來沒有太晚的時候”以及“勤能補拙”的信念,上了博士研究生后我希望能在我人生的關鍵節點,用幾年的時間證明給自己。事在人為,踏踏實實做實驗、分析數據、總結歸納,到了畢業的時候擁有了不錯的論文與專利成果,發表了十幾篇SCI論文,這為去佐治亞理工王中林院士課題組以及后來到哈佛大學Charles M. Lieber院士課題組繼續深造奠定了基礎。

 

在哈佛大學留學期間,為了制得好的納米器件,我每天都在實驗室做實驗,為節省時間,曾連續幾個月以速凍餃子、方便面、披薩等速食充饑,經常工作到凌晨四點,最終成功構筑了世界上第一個單根納米線固態儲能器件,獲得了電極材料容量衰減的本質規律。此外,平時也一定要督促自己打好知識基礎,努力提高外語水平,為學習交流和撰寫高質量論文奠定基礎。振興祖國的科研技術需要每一個基層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的攻堅克難,只有懷揣著遠大的理想,才能夠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向上,不斷進取。

 

2. 擁有一顆好奇心

隨著學科交叉的加深,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借鑒到本領域往往能夠啟發思維、解決一些問題。因此,廣泛的參加不同領域的研討會與科研報告讓我大受裨益。我總是鼓勵學生們多參加學術報告交流,要求學生們認真聽、多思考、能提問。


對于最新的科技進展,要了解要思考,對于新鮮的事物要具有饑餓的態度,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能夠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也是不斷創新的源動力。我與課題組其他老師、同學也經常在課題組群內推送一些材料學其他領域的前沿論文與報道,并展開討論,為我們在電化學領域的創新提供了很多思路。例如,我們利用單根納米線器件研究電極材料的衰減,利用場效應晶體管的原理調控材料的電化學性能等等都是在好奇心驅動下產生的科研成果。

 

1600159583742481.png


3. 要持之以恒

研究工作是光榮而艱難的事情,一旦我們確定一個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對于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而言,沒有其他研究成果可以借鑒。萬事開頭難,這個過程有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信念,保持恒心。即便剛開始從事的科研研究比較順利,成果喜人,但隨后的優化過程、重復過程以及探討實驗影響因素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這也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 


為了獲得更好的電化學性能,驗證更深層次的科學原理,我會連續幾周甚至更長時間,有時侯會忙到臘月二十八,設計實驗,不斷修改完善實驗,專心致志攻克難題。在我的影響下,我的學生趙云龍為了完成一個重要實驗,連續幾天通宵做實驗,把鬧鐘定在凌晨兩三點以便提醒取反應釜、做測試。幾經挫折,終于獲得成功。他現在獲得了全國第十二屆“挑戰杯”競賽特等獎、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獎項,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赴美國哈佛大學進行聯培博士及博士后研究。


4. 培養情商加逆商

有人認為智商是能否做好科學研究的關鍵因素,但我認為情商和逆商對一個人的成長同樣十分重要。高情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待人接物,更加愉快地與他人溝通。高逆商則可以提高處理困難難題的能力,面對挫折做到不急不躁。相比于智商,情商和逆商更容易通過不斷的讀書、學習與思考慢慢提高。

科學研究充滿失敗,特別是在開辟一個全新的方向時更是困難重重,失敗后心平氣和地思考,謙虛熱情地向老師討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我在佐治亞理工學院留學期間,人生地不熟,實驗也經常失敗,達不到預期效果,很多人都認為我研究的方向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創新的方向,耐心總結問題,設計實驗,反復優化驗證,積極向老師、同學們請教,最終提出了二次水熱預鋰化優化策略,將循環穩定性提高了50%,電極材料電導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5. 積極進行交流

在研究中,由于自己知識積累有限,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需要經常與導師以及領域內的專家進行討論交流,他們往往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關鍵。導師在你從事的領域已經做了很多年的研究,他接觸的都是我們這個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經常邀請一些大牛來做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這個過程往往是判斷你的觀點正確與否的一個途徑。另外對于一流的大師我們也不要懼怕,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6. 要多看文獻

對自己領域內的主流雜志,要每期瀏覽,重點閱讀。雜志能夠成為一個領域的主流,是憑借多年的積累,對于一個初入此道的新人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e和谷歌學術提供文章的引用報告,對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引用該論文的詳細記錄。當文章看到一定數量之后,你也會發現其實一個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幾個到十幾個小組。這樣的話就可以對這些小組的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和跟蹤研究。

 

1600159622435377.png


7. 論文撰寫要精致

很多國際一流的雜志,文章的組織,圖表的設計都很漂亮。有人說有了好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會完美的表達自己的結果也算是功虧一簣。好的圖表可以讓其他科研工作者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旨,方便他人進行借鑒、參考與應用,應該花費大力氣進行整理。一個好的研究人員,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還需要將此工作介紹給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論文不光是一篇好的報告,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8. 要深入研究

我當初上博士生的時候,獲得一些新穎的結果就想立刻發表成論文,盡管這樣可以搶占先機,但由于總結歸納的不夠,工作不夠系統,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哈佛大學留學期間,Charles M. Lieber院士教導我要看高檔次論文,考慮更深刻的科學意義,做更系統的工作。這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期間,針對電化學能源領域容量衰減快的問題,率先提出了設計組裝單根納米線電化學器件原位研究容量衰減機制的想法。這一想法得到了Charles M. Lieber院士的肯定和贊賞。于是,為了制得好的納米器件,我與合作者突破既定研究模式,花了一年多時間,進行反復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反復驗證和推敲,最終實現了在電化學過程中對電池材料的原位檢測,還避免了電池中其他組分,如導電添加劑、粘結劑等對觀測結果的影響。最終證明了電導率降低、結構劣化是造成電化學儲能材料容量衰減的本質原因。

 

9.要懂得本學科的發展歷史

對于本學科的發展歷程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最好做一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橫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學科發展相比較,認識到本學科現在所處的地位。縱向就是比較它的發展過程。一兩年看不出來,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這樣一個范圍,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例如電化學領域,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多價離子電池等電池體系一直反復成為研究熱點,成果相互借鑒引用,所制備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越來越好,器件的安全性、穩定性也得到大幅提高。

 

10. 如何找知名學者

對于初入科研領域的新人,緊追前沿最好的方法就是熟悉領域內的知名學者,學習他們如何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找到自己的特色。下面幾個辦法我覺得還不錯,大家可以試試。一個是本專業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編委都是在本領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專業的會議的主旨演講與特邀演講名單。第三,一般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會有國際的學術團體,學會,例如領域內各大學術組織、學會等,他們通常會頒發一定的獎勵,這些獎勵通常會授予已經有一定成就或即將有一定成就的科研工作者。第四,用Web of Science或者谷歌學術很容易找到最高引的文章,這些論文的作者通常也是這個領域最知名的科研學者。

 

總之,做研究我們要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既積極進取,又身心健康;既不盲目自大,亦不妄自菲薄。實事求是,自強不息。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講: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更加卓越的創新成果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交出科技創新更加輝煌的精彩答卷。

 

作者簡介 

1600159641449069.png


麥立強,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示范學院國際事務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2004年在武漢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隨后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教授課題組、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Charles. M. Lieber教授課題組、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高級研究學者研究。


課題組網站:http://mai.group.whut.edu.cn/


麥立強教授長期從事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究,發表SCI論文280余篇,包括Nature及其子刊10篇,Chem. Rev. 1 篇,Adv. Mater. 13篇,J. Am.Chem. Soc.2篇,Angew.Chem. Int. Ed. 2篇,PNAS 2篇,Nano Lett. 25篇,Chem. 1篇,Acc. Chem. Res. 1篇,Joule 1篇,Energy Environ. Sci. 1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影響因子10.0以上的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麥立強教授主持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課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30余項科研項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青年獎)、Nanoscience Research Leader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Adv. Mater.客座編輯,JouleAdv. Electron. Mater.國際編委,Nano Res.編委。

加載更多
7207

版權聲明:

1)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請批判性閱讀! 2) 本文內容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3) 除特別說明,本文版權歸納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納米人
你好測試
copryright 2016 納米人 閩ICP備16031428號-1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