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同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ntgen)發現X射線。
1901年,倫琴因發現X射線獲得史上第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百多年來,X射線,這個聽起來有點熟悉又奇怪的名字,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物理學,材料科學,化學和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尤其是在醫學上,基于X射線的技術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付出了汗馬功勞。
雖然居功至偉,X射線的輻射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也是人所共知。
X射線,是天使,還是魔鬼?這是似乎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圖丨pixabay
不同尋常的現象
長期以來,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非線性光學的出現,為光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能否將非線性過程從光學拓展到X射線領域,成為了物理學家心心念念的事情。
本質上而言,X射線對原子的破壞是從內到外的,原子中深度結合的電子將被驅逐,留下一個“核心孔”。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引發一系列電子弛豫,將中性原子變成離子,從而破壞分子中的化學鍵,或在固體中產生缺陷。
那么,X射線的非線性過程,會有什么不一樣的?
為了深入探究X射線的新奇性質,德國Max Born Institute研究所Ulrich Eichmann教授等人在Science發表論文,通過光子反沖成像技術展示了在單原子水平上超越X射線輻射損傷的異常行為。在自由電子激光器(FEL)提供的極強的X射線的照射下,他們檢測到中性氖原子,這些中性氖原子只是被激發,并沒有被破壞。
這一現象,明顯違反了傳統X射線損傷的認知。
單原子尺度的X射線輻射
在簡單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實驗中,原子束與FEL的強X射線閃光碰撞后,所有離子都會偏轉,而中性原子會撞擊一個位置敏感的檢測器,該檢測器設置為僅受激發的原子會觸發信號。所有經歷受激X射線拉曼散射的原子,都會在檢測器上的顯示出特征形狀(用“ I”標記斑點而不是“ X”)。
吸收一個X射線光子,會產生一個不穩定的核心孔(原子損傷的種子),但是在同一X射線脈沖中,光子的受激發射會立即將來自同一原子的另一個外電子充滿該孔,從而基本上立即“ 治愈”原子。
在這個過程中,將產生一個輕度激發的中性原子,該中性原子沿激光方向獲得了柔和的力學作用,就好像它只與能量低得多的正電離光子相互作用一樣。經歷其他自然衰變過程(例如光子或電子的自發發射)的原子將遭受較大的動量沖撞,因此將在檢測器上顯示為擴散光暈。相比之下,X射線激發的拉曼過程的動量轉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由于相干激發和受激發射的非線性組合過程中,共傳播的吸收和再發射光子幾乎完美的補償。
圖丨Science
兩個特色
X射線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之前就有實驗觀察到了在稠密介質中受激發的X射線拉曼散射。本研究的第一個特色在于:首次從實驗上分離,提取和檢測單個“幸存者顆?!?,并發現這些“幸存者顆粒”被強烈的X射線激發但依然能保持中性。在以前的方法中,信號光與強烈的X射線共同傳播,因此限制了對微弱信號的檢測,而光子反沖成像技術則允許以單粒子靈敏度進行無背景檢測。
本研究的另一個特色就在于:高度可重復性。作者采用的EuXFEL,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X射線激光器。研究人員以每秒1000次的有效發射來隔離經歷X射線激發拉曼過程的原子,可以盡情地研究X射線與原子的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成像方法具有極高靈敏度,可以對X射線特性進行微調,以相最大突顯出所需的非線性“柔和”X射線激發。
通過改變光子能量和EuXFEL的強度,研究人員獲得了相對于自發拉曼過程約10%的相對產率,并與理論模型保持一致。模型指出,FEL的“機器”參數是唯一的限制因素,通過對參數的調控,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從而使受刺激的拉曼過程比自發的拉曼過程多10倍以上。
未來可期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X射線已經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這一新奇的基礎物理學的結果,將為科學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更加強大的科學儀器為我們更好地探索未知,無損的醫學診療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馴服X射線“魔鬼”的一面,將推動一場新的科學革命。
參考文獻:
1. U. Eichmann et al. Photon-recoil imaging: Expanding the view of nonlinear x-ray physics. Science 2020, 369, 1630-163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630
2. Thomas Pfeifer. Intense x-rays can be (slightly) exciting. Science 2020, 369, 1568-156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