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色网站在线视频看看,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乐享,jy和桃子为什么绝交,亚洲欧美成人网,久热九九

封神之作!今日Nature封面:15℃室溫超導問世,10位諾獎得主的夢更近了!
晴天 2020-10-16

9秒58,這是人類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


人在路上奔跑,總會有阻力;同樣,電子在材料里奔跑,也會有阻力。我們把電子奔跑的阻力稱之為電阻。對于絕緣體材料而言,電阻隨溫度下降而上升,對于導體而言,電阻隨溫度下降而下降。


科學家總是天馬行空,他們想,如果把材料的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273.15 ℃),電阻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1911年,Onnes等人在冷卻溫度低于4 K(-269.15℃)的水銀中,首次發現超導現象。他們發現,當溫度低于4K時,水銀的電阻幾乎為零。超導材料具有超級優異的導電性,可以以100%的效率傳輸電能。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從未停止過對超導材料的追逐!


1.png


10位諾獎得主逐夢超導


關于超導的研究,至今不過110年,卻獲得了五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誕生了10位諾獎得主。科學家對于超導的認識越多,就越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1913年,荷蘭物理學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其對低溫物質特性的研究,特別是這些研究使得液氦生產成為可能,也使得首次發現超導成為可能。


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W. Meissner和R. Ochsenfeld發現超導體體內的磁場恒等于零。零磁場和零電阻,成為判定超導材料的兩個主要特征。


1957年,美國科學家John Bardeen和Leon N Cooper、John Robert Schrieffer合作提出超導BCS理論,對超導機理進行解釋,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值得一提的是, John Bardeen還因為發明半導體晶體管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挪威物理學家Ivar Gi?ver和英國科學家Brian David Josephson因為對超導隧道效應相關領域的研究,獲得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德國物理學家Johannes Georg Bednorz和Karl Alexander Müller首次發現陶瓷材料中的超導性,獲得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0年,俄羅斯科學家阿列克謝·阿列克謝維奇·阿布里科索夫、維塔利·金茲堡和英國科學家Anthony Leggett提出超導熱力學效應。由于他們在超導和超流體領域的貢獻,獲得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室溫超導,難于上青天


即便是斬獲無數殊榮,超導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實現超導的溫度太低了!


1911年,首次實現超導的溫度是4K,也就是零下269℃,這需要使用液氦這種昂貴的材料以及配套設備,根本無法實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超導體被發現,實現超導所需要的最高臨界溫度的已經逐步朝著室溫邁進。


2001年,日本科學家Jun Akimitsu等人發現硼化鎂在39K溫度下表現出超導性。


2008年,日本科學家Hideo Hosono首次發現鐵基超導,臨界溫度為26K


2015年,德國科學家M. I. Eremets在Nature報道,他們發現硫化氫在203K(-70℃)具有高溫超導,但是需要超高的壓力。


1602833823595799.png


2019年,德國馬普化學所Drozdov團隊報道了當壓力壓縮到地球大氣壓超過一百萬倍時,氫化鑭化合物在250 K(-23℃)時就變成超導體,這是之前已知的最接近室溫的超導體。


即便取得了這樣那樣的突破,然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材料,能夠在0℃以上實現超導,這也是超導備受推崇,卻無法實現大規模、多場景實際應用的最大傷痛之一!


顛覆:15℃室溫超導問世


在科學的世界,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2020年10月15日,美國科學家Ranga P. Dias等人在Nature封面發表重磅論文,實現了15℃的室溫超導。


3.png


這種超導材料由C、H、S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原本,研究人員將碳、硫和氫氣置于實驗裝置中,打算通過激光觸發樣品中的化學反應以觀察其形成的晶體。結果,當溫度降低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通過材料的電流的電阻降至零。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了。


然后他們通過增加壓力,發現這種超導轉變可以在越來越高的溫度下實現。最終實現了287.7K的轉變溫度,而所需要的壓力為267GPa,是大氣壓力的260萬倍。


1602833869497987.png


在2015年硫化氫超導的基礎上,添加C元素,大大拓寬了未來尋找新超導體的范圍。這項研究表明,通過引入更多元素,有望進一步降低壓力。


這項研究再次證明,富氫材料是實現室溫超導的絕佳材料。當然,依然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未來已來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距離室溫超導這么近。雖然所需要的壓力還是那么遙不可及,但是,擺在超導面前的三座大山,至少已經跨越了一座。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新型超導體出現,幫助我們爬過另外兩座高山。


最后,真心希望這個結果是可重復的!


未來已來

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Elliot Snider et al.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Nature 2020, 586, 373-37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01-z

2. Davide Castelvecchi et al. First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excites — and baffles — scientists.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895-0

加載更多
2497

版權聲明:

1)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請批判性閱讀! 2) 本文內容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3) 除特別說明,本文版權歸納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納米人
你好測試
copryright 2016 納米人 閩ICP備16031428號-1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