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Jason S. Adams
通訊作者:David W. Flaherty, Matthew Neurock
通訊作者單位:伊利諾伊香檳分校, 明尼蘇達大學
主要內容
溶劑在熱催化反應中起到的作用,目前在均相催化反應中的理解更加清晰,在異相催化體系中的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理解。伊利諾伊香檳分校David W. Flaherty、明尼蘇達大學Matthew Neurock等研究了Pd催化劑上H2和O2氧化生成H2O2過程中,界面上有機溶劑分解形成中間體改善催化反應活性。
有機溶劑通過和金屬納米粒子反應,生成活性中間體物種,改善催化反應效率,意味著在水溶劑中加入一定量有機溶劑改善催化反應,能夠通過避免大規模應用有機溶劑,降低環境對化學反應的影響。
進展和意義
圖1. 有機分子在界面分解改善異相催化反應速率
伊利諾伊香檳分校David W. Flaherty、明尼蘇達大學Matthew Neurock等報道了溶劑分子能夠影響Pd納米粒子表面上H2、O2分子之間的反應,有機溶劑受到激發生成界面反應活性中間體物種,能夠促進氧還原反應,提高反應效率,在不含有機溶劑的純水相中未見此類反應機制。通過動力學測試、從頭算量子化學計算發現,甲醇、水分子在氧還原反應中通過質子-電子轉移過程,實現共催化效果。具體的,甲醇分子在Pd催化劑表面生成羥甲基中間體促進質子和電子向氧的轉移,生成H2O2和甲醛。甲醛隨后將H2分子氧化,從而重新得到羥甲基。同時,水分子通過異裂氧化氫氣,生成水合氫離子,同時生成電子將氧還原。本文中發現的相關結果說明溶劑分子在固體-液體界面上原位生成還原中介物,從而提供了一種能夠持續改善催化反應速率和選擇性的方法。Neurock表示,這種界面物種就像是酶催化反應過程中的輔酶因子。
實驗結果
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IE)測試、DFT模擬,發現了甲醇在Pd界面上通過化學吸附方式形成羥甲基中間體CH2O-H*,該物種能夠將電子、質子轉移到界面吸附氧上,同時中間體轉化為甲醛分子。甲醛分子隨后通過吸附活化的氫進行氧化,重新形成羥甲基中間體CH2O-H*。因此這種CH2O-H*能夠通過形成界面化學鍵穩定在界面上,同時經歷氧化還原過程,起到催化中介物的作用。
作者設計了Pd-SiO2納米催化劑分別在甲醇、水、甲醇的水溶液(70 vol % CH3OH)中的H2O2在6 h內的生成速率,結果顯示在甲醇溶液、水、甲醇中的H2O2生成率分別為29 %、22 %、14 %。反應速率變化情況顯示,在純水中的H2O2生成率不變,在甲醇水溶液中的生成率將緩慢降低。這是因為由于催化劑的量不變過程中,Pd催化劑界面上從甲醇產生的中間體發生累積和聚集導致。通過加入H2O2、O2氧化消除界面上的中間體物種,反應速率重新改善和恢復。而且,H2O2的生成速率、選擇性隨著甲醇比例的增加而單調遞增,說明甲醇產生的中間體物種改變了氧還原反應基元步驟速率。
機理
圖2. 反應機理的DFT計算
通過DFT計算模擬驗證了通過甲醇生成界面物種有效降低了反應壘勢。在Pd(111)表面上進行模擬計算,根據實驗中觀測到的現象,首先在Pd界面上共吸附H*、O*原子,在和CH3OH液體接觸的動力學測試過程中,發現導致催化劑、界面吸附物之間形成低能量氫鍵網絡。分別對可能發生的各種反應進行模擬計算,結果顯示經過PET過程(共價吸附物CH2OH*和O2*、OOH*之間的反應最容易進行)有最大的優勢,反應能壘僅僅8~10 kJ mol-1;液相甲醇的反應能壘達到≥30 kJ mol-1;最難發生的反應是化學吸附H*和氧氣分子,能壘達到≥44 kJ mol-1。
進一步的,作者還驗證了反應中生成CH2O的速率比生成H2O2、H2O的速率更緩慢。
結論
圖3. 反應機理示意圖
作者通過系統性研究結果,展示了溶劑或者有機分子能夠在金屬納米粒子界面上反應,反應中生成的物種起到助催化作用,可以將其看作界面還原中介物。此類界面還原中介物的主要特征:
結合到金屬上的羥基烷基中間體形成穩定結構復合物(由較高酸性的質子、烯醇物種組成),這種復合物降低了PET(質子-電子轉移反應)能壘。
生成的羰基物種優先和界面H原子反應從而重新生成中介物。
強金屬-碳化學鍵保證界面中介物的穩定,能夠在脫附前保證完成多輪循環。
此類物種實現了通過非常簡單的反應路徑進行反應,調節界面能量影響金屬納米粒子的結構和晶相。說明了不同有機溶劑導致催化反應中分別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和速率。
參考文獻及原文鏈接
Jason S. Adams et al. Solvent molecules form surface redox mediators in situ and cocatalyze O2 reduction on Pd, Science 371, 626–632 (2021)
DOI: 10.1126/science.abc133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