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色网站在线视频看看,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乐享,jy和桃子为什么绝交,亚洲欧美成人网,久热九九

單原子催化,再發Science!
催化計 2021-06-26

圖片.png


第一作者:Ryan T. Hannagan, Georgios Giannakakis, Romain Réocreux

通訊作者:E. Charles H. Sykes, Michail Stamatakis

通訊作者單位:塔夫茨大學, 倫敦大學學院


主要內容

分散在金屬氧化物表面的Rh納米粒子由于反應物與金屬之間較強的結合作用,導致較弱的烷烴脫氫反應活性。塔夫茨大學E. Charles H. Sykes、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學院Michail Stamatakis等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修飾在Cu(111)表面的單原子Rh在丙烷脫氫生成丙烯過程表現較高的反應活性,計算結果顯示Rh單原子修飾在Cu(111)表面具有較高的丙烯選擇性,而且能夠有效的避免生成表面積碳,表現更好的穩定性。通過催化劑界面表征得以驗證催化劑的穩定性,由此設計了一種高反應活性的抗積碳型RhCu納米粒子催化劑,用于低溫非氧化丙烷脫氫反應。


計算篩選&設計催化劑

圖片.png

圖1. 計算篩選催化劑


作者通過理論計算考察各種單原子合金催化劑SAA(single-atom alloys)催化活性區別。首先作者對各種單原子催化劑在甲烷C-H鍵活化反應中的情況進行考察,因為該反應比丙烷反應更加簡單。通過DFT計算研究兩個性質:切斷C-H鍵的能量、鍵解離能。發現在各種不同的單原子合金催化劑中,Rh基合金的C-H鍵活化能最低。而且活化能與Pt、Rh純金屬、工業Pt3Sn(111)金屬間催化劑的C-H鍵活化能類似。通過考察混合焓、解離能,發現RhCu(111)具有最好的C-H鍵催化前景。


進一步的,作者考察甲烷完全脫氫生成碳原子的反應能量情況,與Cu(111)進行比較、C-H鍵活化效果最高的Pt(111)進行比較,發現RhCu(111)與Pt(111)之間除了具有類似的活化能,RhCu(111)對CH2、CH、C容易形成積碳的中間體吸附作用更弱(吸熱吸附),但是在Pt(111)界面上為放熱吸附。因此RhCu(111)比Pt(111)有更好的抗積碳效應


實驗驗證

圖片.png

圖2. 程序升溫脫附實驗驗證、STM界面吸附中間體


通過在Cu(111)界面沉積Rh單原子,搭建RhCu(111)催化劑模型,隨后以CH3I活化反應考察C-H鍵活化反應情況。CH3I能夠發生以下反應:

CH3I (ads) → CH3 (ads)+ I (ads)

CH3 (ads) → CH2 (ads) + H (ads)

CH3 (ads) + H (ads) → CH4 (ads)


在程序升溫脫附實驗,發現Cu(111)晶面上C-H鍵活化起始溫度在~430 K;

當在Cu(111)晶面上修飾單原子Rh,發現C-H鍵活化溫度降低,產生多個低溫脫附峰。最低的C-H鍵活化溫度達到~160 K,在~300 K又產生一個脫附峰,隨后在~350 K產生較小的脫附峰。

通過LT-STM實驗追蹤不同溫度脫附過程形成的界面吸附中間體,分別在~160 K溫度發現形成CH3I分子簇,在~240 K溫度發現C-I鍵切斷,在320 K溫度發現生成CH4并且脫附,當加熱至~440 K,界面吸附物種僅為I原子。而且當溫度提高至~840 K,仍未出現形成積碳。


催化劑合成和表征

基于相關DFT計算、表面實驗表征結果,合成了RhCu/SiO2納米粒子催化劑,其中Rh:Cu的原子比為1:100。具體通過Cu/SiO2與少量Rh置換反應生成RhCu/SiO2,通過原位EXAFS表征驗證催化劑形成RhCu合金結構,不含有Rh團簇。通過CO DRIFT驗證線性CO吸附在Rh原子位點上,同時通過紅外光譜驗證未形成SiO2上的Rh簇合物。


催化活性

圖片.png

圖3. 催化活性


RhCu/SiO2催化劑表現比Pt/Al2O3更高的單位位點催化活性和反應點火溫度,同時催化劑具有與Cu催化劑類似的丙烯選擇性,還具有較好的抗積碳效應。單原子Rh位點能夠活化C-H鍵,同時免于過度還原更多的C-H鍵生成積碳,在623 K和50 h長時間工作中保持穩定的催化活性。


Cu納米粒子容易在高溫條件中燒結導致催化活性降低,可能導致RhCu/SiO2催化劑受到限制,但是作者測試773 K溫度中RhCu/SiO2的催化活性發現與其他Pt基催化劑類似,而且在Cu納米粒子中引入1 % Rh改善抗燒結性能。因此可能通過改善和設計優化催化劑實現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及原文鏈接

Ryan T. Hannagan et al. First-principles design of a single-atom–alloy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catalyst, Science 2021, 372 (6549), 1444-1447

DOI: 10.1126/science.abg838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49/1444




加載更多
2532

版權聲明:

1)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請批判性閱讀! 2) 本文內容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3) 除特別說明,本文版權歸納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納米人
你好測試
copryright 2016 納米人 閩ICP備16031428號-1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