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Ali Hussain Motagamwala
通訊作者:Suljo Linic
通訊作者單位:密歇根大學
頁巖氣中的丙烷含量較高,因此引發人們嘗試將其轉化為丙烯工業原料,通常使用PtSn合金/Al2O3催化劑進行丙烷直接脫氫合成丙烯的過程中需要含有氫氣的氣氛,因此避免積碳;同時通過加入過量的Sn元素避免合金偏析。
有鑒于此,密歇根大學Suljo Linic等報道擔載于SiO2基底上的PtSn合金納米粒子(組成比例為Pt1Sn1,粒徑<2 nm),由于PtSn與SiO2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弱,因此抑制了合金的偏析。通過這種催化劑,在丙烷脫氫反應中能夠以接近熱力學反應平衡極值的67 %轉化率進行催化反應,產物中丙烯的選擇性達到99 %。這種催化劑免于形成積碳,在30 h連續催化反應過程中未見催化劑失活。
背景
通過頁巖氣的大規模制備,導致人們將制備丙烯的原料從石腦油轉向丙烷,目前全球的丙烯需求每年達到>1億噸,同時以每年~4 %的速度增加,丙烷氧化脫氫制備丙烯(OPDH)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前景的技術,其中的缺點在于丙烷的熱力學過度氧化生成CO2副反應。比如,目前高性能BN催化劑的OPDH反應單程丙烯轉化率<16 %,同時產物中的丙烯、CO2分離進一步導致純化丙烯的過程非常困難。
2019年通過非氧化丙烷脫氫(PDH)方法制備的丙烯產量達到1360萬噸,這個結果占據了~11 %的全球丙烯產量,目前工業化過程中使用Cr基催化劑或者Pt基催化劑,反應需要較高的溫度(550~750 ℃)、在溫和大氣壓力中提高化學平衡轉化率。該過程的缺陷在于Cr-基催化劑在該反應中對丙烯的選擇性較低,由于積碳效應導致催化劑失活,因此每隔12 min就需要進行催化劑的重生;Pt基催化劑,通常擔載于Al2O3,同時修飾Sn等過渡金屬,實現了更高的丙烯選擇性,更高的穩定性和抗積碳性能。但是PtSn納米粒子在催化反應過程中容易偏析形成SnOx和Pt,同時這種偏析后的結構可能快速積碳導致失活。
目前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包括:提高PtSn納米粒子中的Sn含量,反應氣氛中引入H2緩解催化劑失活速度。但是單程丙烷轉化率仍較低,而且催化劑需要不斷多次重生。
新發展
作者合成了Pt1Sn1/SiO2催化劑,在580 ℃中進行催化反應,在4.7 h-1的空速條件中實現>66 %的丙烷轉化率,非常接近熱力學極值(66.5 %),產物中丙烯的選擇性達到>99 %。
相比而言,Pt/γ-Al2O3催化劑的單程丙烷轉化率僅僅~15 %,而且丙烯的選擇性較低;商用Pt-Sn/γ-Al2O3催化劑的丙烷轉化率為22 %,而且丙烯的選擇性也較低。
而且,在催化反應在嚴苛的反應條件中進行,催化劑同樣很好的進行,在非稀釋的丙烯氣氛中能穩定的進行催化反應,在30 h連續催化反應過程中未見活性衰減,保持丙烯的選擇性達到>99 %。對比的PtSn/γ-Al2O3催化劑在這種嚴苛的反應過程中迅速發生催化劑失活。
催化活性
圖1. 催化劑性能比較
作者將本文催化劑的催化活性與以往報道的廣泛催化劑進行對比,結果顯示Pt1Sn1/SiO2催化劑的活性比其他類型催化劑的活性更高,而且達到了可能達到的100 %選擇性極值。其他的催化劑通常選擇性<80 %。
而且能夠在非稀釋的丙烷中實現這種接近100 %丙烯的高選擇性,這在以往的催化劑中從未實現,比如PtSn/Al2O3催化劑達到這種高選擇性只能夠在稀釋的丙烷氣氛中實現。
催化劑表征
圖2. 催化劑表征
作者認為Pt1Sn1/SiO2的催化活性、穩定性來自于SiO2、Sn、Pt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在保持Pt1Sn1較小納米粒子的同時實現原子均勻分散。通過亮場TEM表征,發現Pt-Sn納米粒子在SiO2基底上實現高度分散性,同時納米粒子<2 nm,XRD表征結果發現以Pt1Sn1和Pt3Sn1合金形式存在。
圖3. 催化劑表征
通過DRIFT紅外表征測試Pt/SiO2、PtSn/SiO2催化劑上的CO氣體分子吸附,結果顯示CO以橋狀形式、線性(頂部)兩種吸附在Pt/SiO2上;未見橋狀形式吸附在PtSn/SiO2,同時線性吸附峰更低。由于避免橋狀形式吸附,因此催化劑界面CO吸附覆蓋度得以降低。
通過XPS、EXAFS對PtSn納米粒子的組成比例、原子排列情況進行表征,Pt EXAFS表征結果顯示Pt、Sn原子混合形成金屬間納米粒子,發現Pt-Pt、Pt-Sn結構組成,驗證形成金屬間合金結構。
參考文獻及原文鏈接
Ali Hussain Motagamwala, Rawan Almallahi, James Wortman, Valentina Omoze Igenegbai, Suljo Linic,* Stable and selective catalysts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operating at thermodynamic limit, Science 2021, 373(6551), 217-222
DOI: 10.1126/science.abg789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3/65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