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色网站在线视频看看,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乐享,jy和桃子为什么绝交,亚洲欧美成人网,久热九九

Nature Energy:燃料電池核心催化劑新進展!
催化計 2021-08-08
圖片.png


第一作者:Horie Adabi
通訊作者:William E. Mustain
通訊單位:南卡羅來納大學

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得益于陽極和陰極都負載較高量的Pt族金屬(PGM)基催化劑,陰離子交換膜燃料電池(AEMFCs)的性能和耐久性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一般來說,人們通過兩種策略來減少燃料電池中的PGM含量,即降低PGM負載量或開發無PGM催化劑。這兩種策略在性能和穩定性方面各有優缺點。考慮到目前AEMFCs的水管理問題,以及ORR和氫氧化反應都存在顯著的過電位的事實,即使通過在兩個電極上制造具有低PGM負載的超薄催化劑層,也不太可能實現里程碑似的PGM性能。因此,開發非PGM基催化劑來減少燃料電池中的PGM含量至關重要。此外,開發一個高性能的非PGM陰極和一個低PGM負載的陽極用于低PGM 的AEMFCs比較現實。

在過去的十年中,人們對各種用于ORR的非PGM催化劑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眾多非貴金屬催化劑中,Fe-N-C催化劑由于具有較高的ORR活性,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Pt基催化劑的電催化劑。事實上,最先進的Fe-N-C催化劑的本征催化活性雖然非常接近Pt的本征活性。然而,采用這種催化劑的AEMFC表現出比Pt基陰極更差的性能。一個主要原因是除了高催化劑活性外,在AEMFC中要達到高性能的無PGM陰極,還需要高效地質量傳輸,這意味著材料結構和電極工程在決定電極結構、孔徑大小和分布以及水管理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此外,較厚的催化劑負載量也導致了O2和H2O的低傳輸率。

成果簡介
有鑒于此,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William E. Mustain報道了開發了一種可用于堿性AEMFC陰極的高性能商用ORR電催化劑。在H2/O2反應氣體中,基于Fe-N-C陰極的AEMFC的峰值功率密度超過2?W?cm?2(在H2/空氣中大于1?W?cm?2),并且具有良好的電壓穩定性,工作時間超過150?h。此外,這些AEMFCs還實現了0.9?V,100 A cm?2的iR-修正的電流密度。基于Fe-N-C陰極與低負載量PtRu/C陽極的AEMFC顯示出10.4?W/mgPGM(16.25?W/mgPt)的比功率。

Fe-N-C催化劑的合成
催化劑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在合成過程中,過渡金屬前驅體(硝酸鐵,80g)與PA(150g)和中等比表面積氣相二氧化硅(Cabot Cab-O-Sil LM-150, 50 g)機械混合。將均勻的粉末干燥,然后在95 °C的惰性環境(超高純度(UHP)N2)中熱解90 min。熱處理后,用25 wt% HF去除二氧化硅,然后用去離子(DI)水洗滌,直到達到中性pH。將制得的粉末在85 °C下進行熱干燥。為了盡可能多地去除Fe金屬顆粒,催化劑接著用硝酸進行處理,然后在1000 °C的超高壓N2氣氛中加熱45 min。
圖片.png
圖1 Fe-N-C ORR催化劑的合成路線和所需結構的說明

催化劑結構表征和Fe分布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物理手段對Fe-N-C催化劑的結構進行了表征(圖2)。X射線衍射(XRD)圖譜(圖2a)顯示,酸處理后催化劑中殘留有少量金屬Fe,大部分Fe以單原子的形式存在,具有Fe-Nx構型。拉曼光譜分析(圖2b)顯示,催化劑具有典型的碳指紋峰,缺陷誘導的D峰在1337 cm?1處,石墨sp2碳(G帶)峰在1570 cm?1處,寬2D帶在約2700 cm?1處。此外,BET分析顯示,Fe-N-C催化劑具有介孔結構,較大的比表面積(550 m2 g?1)和較窄的孔徑分布,主要由直徑為5~30 nm的孔組成(圖2c)。動態光散射(DLS)分析結果(圖2d)顯示,絕大多數催化劑顆粒尺寸小于1 μm,平均粒徑為0.6 μm。

圖片.png

圖2 Fe-N-C的物理化學表征

進一步的催化劑表面結構的SEM圖像(圖3a)證實了上述BET和DLS結果。顆粒平均直徑約為1 μm,并且在整個催化劑上觀察到直徑在5-40 nm之間的孔。大孔隙有利于燃料電池的運行,提供了對活性中心的高可及性,同時,大孔隙較少會被液態水堵塞,因此在傳質中起著重要作用。STEM圖像(圖3c)顯示,Fe在整個催化劑上分散良好。因此,沒有證據表明在這個尺度上Fe顆粒發生了團聚。此外,EDS 圖譜(3d-i)顯示,催化劑成分均勻,N和Fe在整個催化劑中都具有明顯的均勻分散。
圖片.png
圖3 Fe-N-C的形貌和元素分布

研究人員通過原子分辨的STEM圖像(圖4)進一步揭示Fe在催化劑中的分布。盡管很少有大的、團聚的顆粒存在,但在每個催化劑顆粒中都發現了一些Fe納米顆粒(圖4a,b)。在成像的100多個顆粒中,只觀察到了三個尺寸大于10 nm的較大Fe納米顆粒。這意味著催化劑中絕大多數的Fe都是以單原子的形式存在。為了更清楚地看到單原子位點,圖4d中圈出了一些Fe單原子。這些結果表明Fe-Nx中心的密度仍然可以提高,這為今后無PGM催化劑的研究提供了指導。
圖片.png
圖4 Fe-N-C催化劑的STEM圖像解析

催化劑的非原位電化學行為
研究人員在在O2飽和的0.10 M KOH中測試了Fe-N-C催化劑的ORR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圖5)。在循環伏安實驗中,與可逆氫電極相比,催化劑在0.8~0.9 V之間有一個清晰的ORR還原峰(圖5a)。為了更好地闡明氧化還原動力學和機理,將Fe-N-C催化劑沉積在玻碳旋轉圓盤電極上,在400~2500 r.p.m.的幾種不同轉速下進行線性掃描伏安(10 mV s?1)(圖5b),計算出H2O2產率和平均轉移電子數(n)。在整個電位窗口內,n的平均值為3.967;然而,在0.6 V和1 V之間,n值為3.99%(圖5d)。在此電位范圍內,H2O2的產率小于1%,這對于無PGM催化劑來說非常出色。除了低H2O2產率外,Fe-N-C催化劑也表現出很高的活性。半波電位為0.846 V,是目前報道的最高值之一,表明該催化劑在堿性介質中具有優異的ORR活性。此外,Fe-N-C催化劑的質量比活性為7.35 A gFe-N-C-1,是已報道的Fe-N-C催化劑的最高質量活性之一。
圖片.png
圖5 商業Fe-N-C催化劑的ORR活性和選擇性

Fe-N-C催化劑陰極集成的AEMFCs的性能
實現高效、耐用和無PGM的AEMFCs,解決超出催化限制的操作問題,如水管理等至關重要。以1?mg?cm?2 Fe-N-C為陰極,0.6?mg?cm?2 PtRu為陽極,1lmin?1氣體流量集成的H2/O2 AEMFC的電流密度-電壓(實線)和電流密度-功率密度(虛線)曲線結果(圖6a)顯示,當在低溫和全濕度(陽極/陰極/電池溫度為60/60/60 ℃)下運行時,由于在陽極有大量的水積聚,AEMFCs電池性能較低。當電池溫度為70 °C,陽極/陰極露點溫度從60/64降低到60/62 °C時,電池的峰值功率密度從1.4增加到1.6 W cm2。在80 °C的最佳露點溫度下,背壓為200 kPa時,其峰值功率密度為2.05 W cm?2,0.1 V時的電流密度為7.4 A cm?2此外,在600 mA cm?2 電流密度下,150 h的耐久性測試結果(圖6b)顯示,實驗過程中電池的電壓衰減率僅為0.46 mV h?1,高頻電阻僅增加約1 m?。這是首次報道了基于非貴金屬陰極AEMFC在電池電壓保持在0.6V(0.68-0.611 V)以上的情況下工作超過100 h。為了為了評估Fe-N-C陰極的實用性,研究人員將模擬空氣(無CO2)作為氧化劑對電池進行了測試(圖6c)。Fe-N-C陰極在0.1 V時的電流密度為3.6 A cm?2,峰值功率密度略高于1 W cm?2,與以前報道的非PGM的H2/Air(無CO2)AEMFC的結果相比,Fe-N-C催化劑具有出色的性能,電流密度和峰值功率密度是迄今為止,文獻報道的最高值。此外,在0.9 V(無iR)下的穩態電流密度為100 mA cm?2,是DOE目標值的兩倍多(圖6e)。

圖片.png
圖6 基于Fe-N-C陰極的AEMFC性能和穩定性

為了實現AEMFC的DOE 2022年里程碑目標,研究人員將Fe-N-C陰極與具有極低負載量的PtRu/C陽極組合(測試的AEMFC的總PGM負載量為0.125 mgPtRu cm?2; 0.08 mgPt cm?2)。結果顯示,具有極低PGM負載的AEMFC電池能夠在H2/O2反應氣體中獲得1.3 W cm?2的高峰值功率密度,10.4 W mgPGM?1(16 WmgPt?1)的顯著比功率輸出,是迄今為止所有AEMFC報道中最高值(圖7e)。此外,在1 A cm?2的穩態運行下,低負載電池能夠達到0.66 V的穩定工作電壓(圖6f)。這種超低負載PGM AEMFCs越來越接近實用化。

圖片.png
圖7 電池性能比較

小結
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種商用的Fe-N-C基非PGM催化劑,其可以在不嚴重損失性能的情況下替代PGM基催化劑用于AEMFC陰極。結果顯示,Fe-N-C催化劑具有極高的ORR活性。基于Fe-N-C催化劑陰極的AEMFC具有創記錄的峰值功率密度。此外,催化劑在0.9V(無iR)下獲得了100 mA cm?2的電流密度,超過了無PGM陰極44 mA cm?2的DOE目標。同時催化劑還具有優異的耐久性。將Fe-N-C陰極與低負載PtRu/C陽極組合開發的AEMFC,其峰值功率輸出為10.4 W mgPGM?1(16.25W mgPt?1),超過DOE 2022里程碑的初始性能。

Adabi, H., Shakouri, A., Ul Hassan, N. et al. High-performing commercial Fe–N–C cathode electrocatalyst for ani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Nat Energy (2021).
DOI:10.1038/s41560-021-00878-7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1-00878-7



加載更多
3690

版權聲明:

1)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請批判性閱讀! 2) 本文內容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3) 除特別說明,本文版權歸納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納米人
你好測試
copryright 2016 納米人 閩ICP備16031428號-1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