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科研人員,都要學會保護自己。
近年來,實驗室安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安全事故發生的潛在原因是,未能向研究人員提供對危險試劑和危險源的正確提醒。其中,生殖健康安全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當生殖毒素在實驗室環境中處理不當時,會導致不知道自己懷孕的人中招,同時這些毒素形成生物累積,并通過殘留在衣服上的有毒化合物傳播。意外接觸生殖毒素會給所有人帶來嚴重傷害,實驗室工作人員過量接觸生殖毒素,有可能會導致不育、生育能力下降和生殖細胞的遺傳損傷。
有鑒于此,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F. Jamison團隊以“A Call for Increased Focus on Reproductive Health within Lab Safety Culture”為題,在J. Am. Chem. Soc.上發表論文,評估了各個單位制定的化學衛生計劃(CHPs)提供的有關大學實驗室工作者生殖健康的信息。分析比較化學衛生計劃方案通常參考的三種外部資源:安全數據表(SDSs)、NIOSH袖珍指南(NPG)和提案65清單(Prop.65)。
在評估各學校對生殖健康的指導時,作者發現,一些學校的化學衛生計劃方案缺乏對生殖健康安全的充分討論。作者以 “[學校名稱]化學衛生計劃”為關鍵詞,通過谷歌搜索了前100 (105)個化學衛生計劃,發現87個出現在結果的第一頁,6個在進一步搜索后找到,12個根本沒有找到。在評估的93個化學衛生計劃中,只有31個在目錄中指明了生殖健康安全部分,只有54個在文件中提到了“孕產婦”或“男性[生殖健康]”(或兩者兼有)。
在許多情況下,許多學校的化學衛生計劃方案的生殖健康部分只是提到了某些群體,如懷孕人員或計劃懷孕的人員。在對93個化學衛生計劃的評估中,17個只提到女性生殖健康,9個只提到男性生殖健康,28個同時提到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
作者決定通過分析五份化學衛生計劃列出的化學品,按照SDSs、NPG和Prop.65匯總,揭示了這些化合物分類方式的不一致性,結果如圖1所示。令人驚訝的是,只有63、26和67種化學品在其各自的SDS、NPG或Prop中被歸類為生殖毒素。在評估的107種化合物分類中,只有26種被所有三種以相同的方式分類。
圖1. 按SDSs、NPG和Prop.65分類,被列為生殖毒素的化合物。
表1顯示了CHPs中14種最常報告的生殖毒素,及其在各自SDS、NPG和Prop中的分類。不同來源對這些化合物的分類不一致,給實驗室工作人員識別潛在生殖毒素造成了困難。
表1 14種最常被大學列為生殖毒素的化學品,及由SDSs、NPG和Prop. 65提供的生殖毒性分類。
不同化學品廠商對于同一化學品的危險性分析來源不同,這可能導致對危險程度的不同解釋。例如,當比較來自不同化學供應商的N-亞硝基二甲胺和2,4-二氯苯氧乙酸的SDSs時,發現一些公司能夠識別其生殖危害,而另一些公司則不能(表3)。
由于檢索的文獻和數據差異,以及作者對信息的解釋不同,來自不同化學供應商的SDS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例如,SDS可能在第2節:危害識別中包含H340或H360危害說明,但在第11節:毒理學信息中缺少生殖毒性的討論(表3)。
表2 不同SDSs提供的生殖健康危害信息比較。
最后,作者針對實驗室科研人員的生殖安全給予了建議:
(1)建議所有的高校等科研單位制定化學衛生計劃時候,都包含一個關于生殖健康安全的專門內容,并對其進行宣傳和解釋;
(2)建議所有實驗室參與有關生殖健康的討論,開展成員之間的積極對話。
這些變革將推動更全面的安全防護,為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提供更好的保護,讓大家做科研沒有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Catherine P. McGeough, et al. A Call for Increased Focus on Reproductive Health within Lab Safety Culture, J. Am. Chem. Soc., 2021, 143, 12422?12427
DOI: 10.1021/jacs.1c037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03725?re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