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ture Commun.:摻硼摻雜的層狀鈉氧化物助力鈉離子電池正極的可逆氧化還原
高能鈉離子電池的發展離不開具有穩定循環性能的高電壓鈉離子正極材料。然而,鈉層狀正極材料在高電壓區下的不可逆氧化還原反應,會導致結構不穩定,較差的循環容量保持率等。基于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郭玉國研究員,殷雅俠研究員報道了一種通過在O3-NaLi1/9Ni2/9Fe2/9Mn4/9O2中摻入輕質硼來抑制充電到>4.0 V時的不可逆氧釋放的策略。
本文要點:
1)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表明,在高電壓電荷補償過程中,通過陰離子氧化還原,輕質硼摻雜與鄰近的氧原子形成強共價的B-O鍵,使O原子在電子上更負,以抵抗過度氧化。
2)X-射線衍射實驗、X-射線吸收光譜和差示電化學質譜聯合分析表明,NaLi1/9Ni2/9Fe2/9Mn4/9O2有效地抑制了晶格在深度脫鈉的不可逆氧釋放,并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
3)有趣的是,輕量的硼摻雜引發了更多的陽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從而提供了額外的容量,與對照材料相比,容量增加了約10.1%。與未摻雜的純NLNFM相比,B摻雜O3型NaLi1/9Ni2/9Fe2/9Mn4/9B1/50O2(NLNFMB)在0.1 C(25 mA g?1)下的可逆容量為160.5 mA h g?1,循環穩定性為82.8%。此外,構建的硬碳||NLNFMB全電池可提供高達224 Wh kg?1的比能量(基于正極和負極活性物質的總質量)。
這項研究展示了輕質硼摻雜在NIBS技術中的應用前景,可以在抑制不可逆氧釋放的同時提高NIBs的容量。此外,通過輕元素摻雜策略,可以進一步設計出具有更穩定、更高容量的層狀氧化物。
Guo, YJ., Wang, PF., Niu, YB. et al. Boron-doped sodium layered oxide for reversible oxygen redox reaction in Na-ion battery cathodes. Nat Commun 12, 5267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5610-7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610-7
2. Nature Commun.:構建Pd-Zn雙位點以提高乙醇電氧化性能
合理設計和合成優良的乙醇氧化電催化劑是直接乙醇燃料電池實用化的關鍵?;诖?,清華大學王定勝,溫州大學Jian Zhang,中國農業大學孫文明報道了構建了一種具有良好暴露和均勻性的PdZn雙位點電催化劑,其可以顯著提高乙醇的電氧化效率。
本文要點:
1)研究人員通過聚多巴胺(PDA)限制和鋅氣相輔助的策略制備出PdZn/NC@ZnO。首先預合成ZnO納米棒作為載體,然后,在載體上涂覆一層規則的PDA(~10-20 nm)。接下來,通過用堿緩慢沉淀Pd前體,將Pd(OH)2負載在PDA層上。在H2高溫還原條件下,PDA層轉變為N摻雜碳(NC),限制了Pd原子的遷移,而ZnO生成Zn蒸氣束縛Pd原子形成Pd-Zn雙位點,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結果證實了PdZn納米顆粒的存在。
2)實驗結果顯示,Pd-Zn雙位點催化劑(PdZn/NC@ZnO)的質量活性遠高于Pd-Pd位點催化劑(PdZn/NC@ZnO)和Pd單位點催化劑(Pd1/NC@ZnO),是商用Pd/C催化劑的24倍。
3)進一步的計算研究表明,Pd-Zn雙位點促進了乙醇和氫氧化物離子的吸附,優化了電氧化途徑,大大降低了能壘,從而獲得了優異的電催化活性。
本工作為開發用于高性能燃料電池的乙醇電氧化催化劑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Qiu, Y., Zhang, J., Jin, J. et al. Construction of Pd-Zn dual sites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for 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 Nat Commun 12, 5273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5600-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600-9
3. Nature Commun.:硫化鉬的界面電子結構工程用于穩健的雙pH下電催化析氫
二硫化鉬(MoS2)作為一種電子高度可調的催化劑材料,調整其電子結構是提高其本征析氫反應(HER)活性的關鍵。然而,對MoS2催化劑表面電子結構的理解和調控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近日,哈工大(深圳)汪桂根,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楊亞研究員報道通過相調整與界面化學的協同作用和磷或硫注入缺陷的策略來調節電子結構,成功制備了一系列具有優異HER電催化活性、在雙pH環境中穩定的異質結-多相界面電催化劑(1T0.81-MoS2@Ni2P和1T0.72-MoS2@NiS2)。
本文要點:
1)實驗結果顯示,所得到的1T0.81-MoS2@Ni2P和1T0.72-MoS2@NiS2電極在0.5 M的H2SO4(或1.0 M的KOH)中用于HER只需要38.9(或186)mV和98.5(或128)mV的小過電位即可獲得10 mA/cm2的電流密度,并且具有41(或79)和42(或68)mV/dec的低塔菲爾斜率。結果表明,1T0.81-MoS2@Ni2P和1T0.72-MoS2@NiS2電極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多相界面,由于其獨特的多相效應,可以認為是通用的電活性位點,有利于電子轉移。
2)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結果表明,金屬相MoS2和本征HER活性Ni基材料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調節MoS2的電子結構,使禁帶寬度變窄。電化學拉曼光譜表明,在堿性介質中,OH-離子被驅使吸附在Mo、Ni原子上,形成OH*中間體。Ni和Mo在催化劑表面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從而提高了Mo原子的局域電子態,降低了質子在Mo原子上的吸氫能,從而改善了催化劑的本征催化性能。
3)XANES譜結果表明,Ni的減少有利于H原子的捕獲,降低了1T0.81MoS2@Ni2P(或1T0.72-MoS2@NiS2)催化劑的Mo-H強度,這也是1T0.72-MoS2@NiS2催化劑比2H相MoS2、1T相MoS2和其他Mo基催化劑具有更低的Tafel斜率和過電位等優異電催化性能的原因。
研究工作為合理設計非貴金屬電催化劑的多相界面,實現優異的HER電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Liu, M., Wang, JA., Klysubun, W. et al. Interfacial electronic structure engineering on molybdenum sulfide for robust dual-pH hydrogen evolution. Nat Commun 12, 5260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5647-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647-8
4. Nature Commun.:石墨烯量子點上官能團調控用于引導CO2選擇性轉化為CH4
對單一碳氫化合物或含氧產物具有專一選擇性的催化劑系統對于實現CO2電化學轉化為高價值化學品的工業應用至關重要。Cu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將CO2轉化為高級烴和含氧物的金屬催化劑。然而,Cu基催化劑具有不同的選擇性。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大學Jingjie Wu,華東理工大學Cheng Lian,上海大學Liang Wang報道了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點(GQDs)可以同時實現電化學CO2還原為CH4的高選擇性和活性。
本文要點:
1)通過對具有不同電子性質的表面官能團修飾的GQDs的廣泛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給電子基(EDGs)有利于CO2還原生成CH4,而吸電子基團(EWGs)則抑制CO2還原生成CH4。在EDG(例如-OH和-NH2)官能化的GQD上,CO2主要轉化為CH4,在?200 mA cm?2的CH4部分電流密度(jCH4)下,FE達到為70.0%。相反,EWG(例如-COOH和-SO3)修飾的GQD具有低于20%的CO2還原FE。
2)與EWG功能化的GQDs相比,EDG功能化的GQDs具有較高CH4產率的源于EGDs保持了鄰近的C或N活性位點的較高電荷密度,并且通過EDG-中間體電子相互作用額外固定了關鍵中間體所致。
這項工作提供了對GQDs的結構環境在調節用于CO2電還原反應催化劑選擇性和活性中的作用的洞察。
Zhang, T., Li, W., Huang, K. et al. Regul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on graphene quantum dots directs selective CO2 to CH4 conversion. Nat Commun 12, 5265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5640-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5640-1
5. Matter:CsCdCuSb基層狀雙鈣鈦礦納米晶的合成和電荷載流子動力學研究
鉛基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毒性和不穩定性是阻礙鈣鈦礦材料在應用中實施的兩個主要障礙。最近,層狀雙鈣鈦礦(LDPs)作為鈣鈦礦材料的新家族出現,為通過鉛組分替代和降低晶體結構維數來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途徑。然而,LDP 納米晶體(NCs)很少被研究,限制了進一步的性質探索和應用實現。布朗大學Ou Chen等人通過調整金屬前體的化學計量學報告了一系列 Cs4Cd1?xCuxSb2Cl12 (0 ≤ x ≤ 1) LDP NCs 的膠體合成。
本文要點:
1) 通過材料表征、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和瞬態吸收光譜研究所得Cs4Cd1?xCuxSb2Cl12的組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此外,研究人員證明了可以通過溶液處理使用膠體LDP NC制造高性能高速光電探測器。
2)這項工作為進一步擴展這種基于LDP的材料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集成奠定了基礎。
Tong Cai et al. Colloidal synthesis and charge carrier dynamics of Cs4Cd1?xCuxSb2Cl12 (0≤x≤1) layered double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Matter, 2021.
DOI:10.1016/j.matt.2021.07.01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590238521003659#!
6. EES: 外源電子注入藍藻光合系統I驅動CO2高效還原
大自然的生物催化過程是由光合作用驅動,因此光系統I和II被串聯起來,在光的刺激下產生燃料產品或電力。從外部直接向光合作用電子轉移鏈(PETC)供電有許多潛在的好處,盡管實現這一目標的策略仍然難以捉摸。有鑒于此,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Wei Xiong、Jeffrey Blackburn等人,報告了一個集成的光電化學結構,它可以在活的藍藻細菌中直接將電子傳送到PETC。
本文要點:
1)這種結構的陰極在電化學上與缺乏光系統II活性且不能獨立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細胞結合。通過光系統I,陰極照明將電子從外部電路傳輸到細胞內的PETC,最終推動藍藻將CO2轉化為醋酸鹽。
2)在間歇條件下,即在光照和外源電子處于30秒供應加30分鐘的間隔條件時,同時向系統提供光照和外源電子時才會有乙酸鹽的形成。在間歇LED照明(400 – 700 nm)和外源電子供應下,生成乙酸鹽的能量轉換效率可達9%。
3)這種方法適用于通過使用工程藍藻產生各種 CO2 還原產物,其中一種已經實現了乙烯(一種在化學工業中廣泛使用的碳氫化合物)的光電生產。據估算,第8天時乙烯效價可達0.365 mmol L-1OD730-1,平均外源電子利用率為74.9%。
Zhaodong Li, et al. Exogenous Electricity Flowing through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 Drives CO2 Valorization with High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Environ. Sci. 2021.
DOI: 10.1039/D1EE01526E.
https://doi.org/10.1039/D1EE01526E
7. AM綜述:用于自供電系統的可穿戴式熱電材料和器件
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對可穿戴、免維護電源的需求日益增加?,F代集成電路不斷向低工作電壓和低功耗的方向發展,使得開發體熱驅動的器件最終成為可能。在這一背景下,熱電(TE)材料已經成為有效地將人體熱能轉化為電能并為可穿戴器件提供動力而不受環境條件限制的有前途候選材料。在過去20年里,在加工技術和TE材料性能的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可穿戴熱電發電機(WTEGs)逐漸變得更加靈活和可伸展,從而可以應用在復雜和動態的表面上。
基于此,華南理工大學馬於光教授,Qinglin Jiang,林雪平大學Simone Fabiano對基于WTEGs的自供電電子器件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此外,還提供了一些關于應用前景和發展的見解,以啟發未來的研究。
本文要點:
1)熱電發電機(TEGs)是固態設備,可在跨器件施加的溫差下產生電能。與其他發電機相比,TEGs具有使用壽命長,無移動部件,運行過程中不排放有害污染物,無運行和維護成本以及使用低熱能的優點。目前,人們已經開發了各種TEGs(大TEG,微TEG和薄膜TEG)以滿足各種應用的功率需求(從mW到W)。
2)一個世紀以來,研究人員已經將微TE模塊應用于手表作為能源。近幾十年來,TE材料發展迅速,在近室溫環境下表現出優異的性能。作者接著從所使用的TE材料,結構演變和性能優化的角度總結和分析了WTEGs的歷史發展。
3)作為人類,環境和機器之間的互動平臺,下一代可穿戴器件應包含多個電子組件,例如用于能量收集,存儲和傳感的電子組件,以在一件服裝中實現集成智能系統(ISSs)。傳感元件和供電系統是國際空間站的關鍵部件,而TE模塊則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一方面,TE材料是一種本征溫度傳感器,根據其輸出電壓信號可以用作壓力或應變傳感器。另一方面,在提供充足電力供應的背景下,基于混合能源TEGs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包括太陽能TEGs和摩擦電TEGs。目前,人們已經開發出TEG-MSC和離子TE超級電容器來制造集成的能量收集和存儲器件。作者總結了WTEGs在自供電ISSs中的發展現狀、趨勢和應用前景。
4)目前對WTEG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以實現高功率輸出:i)開發高性能TE材料;ii)優化器件結構。目前,人們在開發有前景的候選材料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具有高ZT值的柔性材料(薄膜和纖維)。此外,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WTEGs的研究(在材料和原型器件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作者指出了在開發高性能WTEG材料和器件方面仍面臨幾個挑戰。
Yanhua Jia, et al,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Self-Powered Electronic Systems, Adv. Mater. 2021
DOI: 10.1002/adma.202102990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102990
8. AM:MOFs光子球用于局部熱和光熱傳感
由于高孔隙率和化學多功能性,金屬有機框架(MOFs)表現出對基于光子的應用有吸引力的物理特性。雖然已經報道了幾種MOFs光子結構,但其應用的例子主要限于化學傳感。近日,索邦大學Marco Faustini等通過將光子MOFs集成到一個新的架構中,MOFs光子球,將其應用范圍擴展到局部熱和光熱傳感領域。
本文要點:
1)作者通過噴霧干燥自組裝,一種低成本、綠色和高通量的方法,制備了由單分散MOFs膠體組成的微米級光子球。該制備方法具有多功能性,可以調整由具有定制光學特性的幾種MOFs和復合材料制成的光子球的形態和組成。
2)作者通過X射線納米斷層掃描和環境高光譜顯微鏡分析單個物體及其在受控大氣和溫度下的演變。在存在蒸汽的情況下,MOF光子球充當局部、無標記的溫度探測器。與其它熱探頭相比,這些材料的溫度檢測范圍可以“按需”調整。
3)作為概念證明,作者將光子球用于測定集中激光束周圍的局部溫度分布。
該工作有望激發對光子MOFs物理特性的新研究,為器件制造提供新的可能性。
Civan Avci,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hotonic Balls: Single Object Analysis for Local Thermal Probing. Adv. Mater., 2021
DOI: 10.1002/adma.20210445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4450
9. EnSM:一種高離子導電性復合聚合物電解質和硅負極設計的固態電池
聚合物固態電池(SSBs)具有界面接觸性好的優點,但其應用仍面臨離子導電性低的問題。近日,中科院上硅所黃富強研究員,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Nana Wang報道了制備了一種含碳酸丙烯酸酯增塑劑的三維多孔復合聚合物電解質(3D-PPLLP-CPE),即使在室溫下也表現出較高的離子電導率。
本文要點:
1)3D-PPLLP-CPEs在第一次放電過程中發生電化學原位聚合,避免了液體增塑劑帶來的安全問題,同時又不犧牲電解質的離子導電性。此外,可控的原位生成的富LiF界面可以避免Li枝晶生長。
2)為了進一步提高SSB實用價值,采用具有高初始庫侖效率的微尺寸Si@Li3PO4@C來代替鋰箔。實驗結果顯示,在0.2 C的電流密度下,LiNi1/3Co1/3Mn1/3O2 (NCM111)//Micro Si@Li3PO4@C全電池的容量為129.1 mAh g-1, 1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98.5%,是具有最佳性能的Si基負極SSBs。即使在2.0 A g-1的高電流密度下,容量仍然達到92.5 mAh g-1。
這種CPEs和電極的設計為開發實用SSBs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Jun Pan, et al, Solid-state Batteries Designed with High Ion Conductiv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and Silicon Anod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21)
DOI:10.1016/j.ensm.2021.09.001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1.09.001
10. ACS Nano:Ti3C2Tx MXene作為晶格匹配電子/離子再分布器助力實用鋅粉負極
水系鋅離子電池的復興引起了人們對鋅(Zn)金屬負極問題的高度關注,包括枝晶生長、死鋅、低效率和其他寄生副反應。然而,相對于目前廣泛使用的2D Zn箔,Zn粉(Zn-p)負極在工業應用中是一種更為實用的Zn基電池選擇,其具有較好的可加工性和可調性,在工業上更具有實用性,但很少有相關研究來解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支春義教授報道了首先揭示了Zn箔和Zn-p作為鋅基電池陽極的不同失效模式。然后在穩定的Zn-p基負極上,選擇的柔性2D Ti3C2Tx Mxene 薄片具有與Zn晶格的高相容性,親水性和良好導電性,作為電子和離子再分布器,實現了高度可逆。
本文要點:
1)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和原位光學技術揭示了Ti3C2Tx MXene的晶格相容性(失配10%)使其在最暴露的(0002)面實現了均勻的Zn形核。由此產生的共格非均質界面導致隨后均勻的Zn沉積。
2)Ti3C2Tx MXene薄片上均勻的Zn種子層能夠更快地吸收較晚的Zn離子,并通過高速導電的MXene網絡為其還原提供足夠的電子。同時,Ti3C2Tx Mxene薄片在溶解過程中發生相應的變形以配合體積收縮,從而消除電接觸失效的危險。
3)實驗結果表明,在不同電流密度(1?10 mA cm?2)和不同容量(0.5?4 m Am?2)下,Zn-p氧化還原動力學和耐久性均得到改善,成核過電位和極化電壓均小于100 mV,CE值均在98%以上,明顯優于目前研究較多的鋅箔負極。此外,Zn枝晶生長也得到有效抑制。因此,即使在大容量條件下,沉積表面也保持平坦,沒有明顯的突起。當與FeHCF正極配對時,FeHCF//MXene@Zn電池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其循環壽命比FeHCF//Zn-p電池提高了近850%。在1000次循環中實現77%的容量保持率和99%的CE。即使在高達5 A g?1的電流密度下,也可以提供1 A g?1的64%容量。
與目前研究較多的Zn箔負極相比,本工作為更具實用價值的Zn-P負極提供了新的見解。此外,采用的晶格匹配MXene再分布器突出了電池中金屬電極的共格異質界面結構。
Xinliang Li, et al, Toward a Practical Zn Powder Anode: Ti3C2Tx MXene as a Lattice-Match Electrons/Ions Redistributor, ACS Nano, 2021
DOI: 10.1021/acsnano.1c04354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4354
11. ACS Nano:一種簡易、可擴展的大面積超薄氧化石墨烯納濾膜制備方法
氧化石墨烯膜以其超高速的水傳輸和優異的分子篩分性能,在水凈化和分子分離的膜過濾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無法在工業規模上生產出統一的氧化石墨烯膜和其不環保的還原處理是阻礙其工業應用的瓶頸。近日,香港理工大學忻浩忠教授報道了成功地開發了一種基于Mayer棒涂層的連續制備大面積超薄還原氧化石墨烯膜的工藝,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功率UV還原。
本文要點:
1)研究人員采用該方法制備了面積為30×80 cm2、厚度為幾nm的氧化石墨烯膜。XPS和XRD結果表明,高功率紫外輻射可在數秒內有效地將氧化石墨烯膜還原到合適的程度。
2)一系列的實驗室納濾實驗和中試試驗表明,氧化石墨烯膜具有優異的透水性、分離效率、優異的穩定性和防污能力。特別是,rGO-10膜在滲透通量(60.0 kg m?2h?1)和鹽排斥率(96.0%)之間表現出最佳的平衡。此外,這些超薄的氧化石墨烯膜足夠堅固,能夠承受嚴酷的交叉流過濾過程。綜合測試表明,制備的氧化石墨烯膜具有良好的納濾效果。
3)Mayer棒涂層法適用于氧化石墨烯膜的大規模生產,其可以通過卷到卷的生產實現納米材料的均勻沉積。同時,高功率UV輻射是氧化石墨烯膜快速、連續、大面積還原的有效策略。這種組合工藝是一種綠色、簡便、連續、可控和可擴展的方法,可用于成本效益高的氧化石墨烯膜生產。未來有望通過設備的專用件,制造方法能夠實現全自動。
這項研究所提出的制備的工藝能夠有效克服氧化石墨烯膜生產中存在的可擴展性不足的問題,從而促進氧化石墨烯膜在水凈化領域的工業化應用。
Zhiyu Liu, et al, A Facile and Scalable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Large-Area Ultrathin Graphene Oxid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ACS Nano, 2021
DOI: 10.1021/acsnano.1c06155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1c06155
12. Appl. Catal. B:分級多孔鎳負載NiFeOxHy納米薄片用于工業條件下高效、耐用的析氧電催化劑
氫氣作為一種理想的清潔能源載體,被認為是未來能源系統中最有前途的化石燃料替代品。與傳統的水蒸氣轉化工藝相比,電解水制氫是一種創新的綠色制氫方法。然而,緩慢的析氧反應(OER)動力學嚴重限制了電解水的效率,因此研制高效、耐用的OER電催化劑是推動氫氣工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近日,武漢理工大學余家國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Linxi Wang報道了通過簡單的兩步電沉積工藝,在多孔鎳(PN)上均勻生長出高活性的NiFeOxHy納米片,成功地制備出了一種高效耐用的NiFeOxHy-PN OER電催化劑。
本文要點:
1)制備的NiFeOxHy-PN電催化劑將超薄的NiFeOxHy納米片與Pn層次化的基底結合,為電解質擴散和氣體釋放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中心和更大的空間。
2)優化后的NiFeOxHy-PN電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OER性能,在電流密度為100 mA cm-2時的過電位僅為265 mV。當在工業條件下用作堿性水電解陽極時,NiFeOxHy-PN在1.86 V的電池電壓下提供的電流密度達到了400 mA cm-2。此外,研究人員對NiFeOxHy-PN在400 mA cm-2下進行了120h的耐久性試驗,結果顯示,其性能衰減可以忽略不計,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工業應用穩定性。
由于電沉積工藝簡單、可擴展,這項研究有望開發出低成本、高活性的堿性水電解NiFeOxHy-PN電催化劑。
Bo Zhong, et al, Hierarchical Porous Nickel Supported NiFeOxHy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and Robust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 under industrial condi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DOI:10.1016/j.apcatb.2021.120668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