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Science發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nanocircuits”排在第一位,并被選為當期封面。這項研究成功地利用液體流向的動力實現納米線自組裝到毫米級尺度,再通過改變液體流動方向,使其互相交錯的周期性排列形成功能性電路和電子器件。這項工作將納米級的電子線組裝成電路,為納米電路的實用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使納米電路的低成本加工成為可能,為電子器件的微型化開辟了全新的道路。
這項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就是當時還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段鑲鋒和黃昱。這一年,段鑲鋒24歲。
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5歲哈佛大學博士畢業
同年,作為聯合創始人
加入Nanosys公司
至今仍然是全球量子點技術的領頭羊
26歲,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為
世界百位杰出青年發明家之一
創業6年后
31歲的段鑲鋒重回科學殿堂
執教世界名校UCLA
僅用了4年
就拿到終身教職
現為UCLA終身教授
段鑲鋒教授長期從事納米材料與器件領域的研究,尤其在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的可控合成,范德華集成,以及相關新型器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
2011年,34歲的段鑲鋒入選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2000-2010年全球頂尖100化學家名人堂榜單和全球頂尖100材料學家名人堂榜,排名第20位。
段鑲鋒教授已經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 正刊20余篇,被引次數超過70000次,h-index 為121(谷歌學術),并擁有超過50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