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范圍內,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難以滿足人類社會對未來的期望。這些美好的期望,進一步對科學家和工程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更安全、更廉價。于是,在鋰電池之外,基于多價金屬的鋅電池、鎂電池、鋁電池等新一代電池走進人們的視野。這些電池具有超高的理論容量、豐富的地球儲量,被譽為下一代儲能技術解決方案。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電池,在充電過程中總會產生無序的金屬結晶,從而導致負極可逆性差循環壽命較低,這是金屬基電池技術應用以來長期面臨的關鍵挑戰。研究表明,電池電極和電解質之間的化學/電化學轉化形成的中間相,對于調節金屬負極的離子傳輸和電沉積形態至關重要。在鋰電池中,通過設計良好的固體電解質中間相 (SEI)可以促進離子去溶劑化,排斥帶電界面處的游離電解質分子,以及操縱局部離子傳輸電動勢。問題在于:對于高容量負極材料而言,在電池進行深度循環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人造SEI通常會發生破裂,電解質成分將會進入負極并被還原,導致消電解質被消耗并顯著降低負極的可逆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科學家發展了各種各樣的策略,但是都沒有得到徹底改善。為了在電池內部形成動態中間相以調節低容量或高容量的金屬沉積,中間相必須至少滿足三個標準:1)必須是不導電的,以便于金屬進行電沉積而不會發生自動短路;2)必須是各向異性的,并且在電場下表現出優先取向;3)必須表現出與特定金屬晶面的強相互作用,實現特定方向的優先沉積生長。基于以上認識,浙江大學陸盈盈研究員,康奈爾大學Lynden A. Archer等人選擇研究Zn金屬負極作為模型體系,系統研究了動態界面介導的組裝如何實現深度循環金屬電池。作者認為,Zn金屬負極優點突出,可以使用水作為電解質溶劑,具有相對較高的體積容量(Zn:5855 A·h L-1)。相比之下,石墨負極為 790 A·h L-1,鋰負極為 2066 A·h L-1。此外,Zn金屬負極具有本質安全性和成本效率特性。在液/固界面,Zn的楊氏模量 (Zn, 108 GPa) 比其他金屬更高 (Mg,45 GPa; Al, 69 GPa),強大的 Zn 沉積物很容易突破任何障礙,使電池不容易短路,這就意味著基于 Zn 的電池對金屬的不均勻/不致密沉積的耐受性要低得多。研究人員首先在含有石墨化 C3N4 (g-C3N4) 納米片的簡易膠體電解質中形成人工中間相,然后通過動態吸附的形式,得到致密且垂直排列的 Zn 電沉積。之所以選擇g-C3N4納米片,是因為它們與六方密堆積 (HCP) Zn 的晶體學高度匹配,可以在沉積/剝離過程中動態吸附/解吸在(0002) Zn 晶面上。圖2. 電場作用下,取向中間相和Zn電沉積形成過程原位定量實驗表明,有序的Zn沉積導致每個循環期間Zn的消耗量顯著減少,副產物的積累也得到明顯改善。在人工界面的動態調節下,研究團隊實現了在深循環條件下(6~20 mA·h cm-2)高達~99.8%的Zn可逆性,堪稱前所未有!此外,累積容量也高達2520 mA·h cm-2,適用于面積容量高達 20 mA·hcm-2 的實用性水性Zn金屬電池(AZMB)。作者認為,動態界面的概念還可以擴展到Mg和Al電等多價金屬電池中,實現Mg和Al電沉積的致密組裝,為深循環金屬電池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2010年6月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6月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在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從事能源材料領域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選國家海外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于2015年10月全職回浙江大學工作。
獨立工作以來,發表SCI論文40余篇,引用6300余次,H因子為36。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 Mater. 、Sci. Adv.、Nat. Commun.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2篇,4篇為ESI高被引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面上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青年首席);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科技部中青年領軍人才計劃。擔任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工程專委會副秘書長、Wiley旗下Nano Select期刊副主編、《過程工程學報》及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編委;組織建設了“浙江省電化學能源儲存工程創新團隊”、浙江大學儲能工程研究中心。已授權國內外專利8項,與上海汽車集團、浙江浙能技術研究院、浙江藍德能源科技等企業開展研發合作。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香港求是基金會“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青年獎,并當選第十三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Weidong Zhang, et al,Dynamic interphase–mediated assembly for deep cycling metal batteries, Sci.Adv. 7, eabl3752 (2021)DOI: 10.1126/sciadv.abl375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l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