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博士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并創建了可穿戴生物電子實驗室,致力于以納米技術和生物電子為基礎,以智能織物、可穿戴器件和人體局域網為形式的,在能源、傳感、環境和醫療領域內的前沿應用研究。已經出版書籍2冊,論文220多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ChemicalReviews (2),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Electronics(3), Nature Communications (2), Science Advances, Joule (3)、Matter (6) 等刊物發表論文120篇余篇。其作品七次入選《自然》和《科學》雜志研究熱點,并被 NPR、ABC、NBC、路透社、CNN、《華爾街日報》、《科學美國人》、《新聞周刊》等世界主流媒體共計 1200 余次。此外,他還申請了 14 項美國專利,其中一項獲得了許可。他目前的H指數為80,連續2019,2020, 2021年入選Web of Science 全球高被引學者。陳俊博士現任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雜志的副主編,也是Matter, Nano-Micro Letters、Materials Today Enregy等國際期刊的編委會成員。
陳俊博士最近獲得的獎項與榮譽包括ACS PMS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 Materials TodayRising Star Award, Fellow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hought Leaders by Azom; 30 Life Sciences Leaders To Watch byInforma, UCLA Society of Hellman Fellows Award, Okawa Foundation ResearchAward, Advanced Materials Rising Star, ACS Nano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Chem. Soc. Rev. Emerging Investigator Award, JMCA Emerging Investigator Award,Nanoscale Emerging Investigator Award, Frontiers in Chemistry Rising Stars,IAAM Scientist Medal, 2020 Altmetric Top 100, Top 10 Science Stories of 2020 byOntario Science Centre,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0/2019/2021 in Web ofScience, MINE2020 Young Scientist Excellence Award.
近日,UCLA陳俊等人綜述了用于個性化醫療保健的智能紡織品的發展,考慮了采用的不同工作原理、制造策略,并探索了智能紡織品的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應用。我們還考慮到了當前的商業和監管環境,并評估數據管理問題。最后,我們強調了學術界和工業界需要解決的關鍵挑戰,以在未來可以真正實現實現智能紡織品的個性化醫療保健,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
將診斷和治療功能融入日常紡織品有可能成為推進個性化醫療保健的優秀方法。這種智能紡織品的創造是由各種小型化平臺技術的制造推動的,并導致了緊湊、自主和互連的功能紡織品的構建。在這里,我們回顧了用于個性化醫療保健的智能紡織品的發展。我們檢查了他們不同的平臺技術、制造策略以及使用它們的臨床應用場景。我們還探索當前的商業和監管環境,并考慮了數據管理問題。最后,我們強調了將這些技術平臺轉變為商業應用所需的關鍵步驟,包括有助于促進合作的建議。
針對全球人口的診斷、治療和護理后康復解決方案在可及性、質量和臨床結果方面各不相同,事實證明,集中式、一刀切的醫療保健模式在提供可及、負擔得起和優質的醫療保健方面效率低下。個性化醫療保健有可能改善醫療保健結果,但具體的實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可穿戴設備可以幫助分散醫療保健訪問,但它們的應用受到設備體積、電源限制、人體工程學舒適度限制以及質量和耐用性變化的限制;即使是可拉伸薄膜電子也存在局限性,包括皮膚透氣性問題和對粘合劑的需求。
將傳感和治療功能融入日常穿戴可以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為廣大人群提供定制的醫療保健服務,而且具有優良的穿戴舒適性??纱┐魃镫娮訉W于 1990 年代首次推出,現已發展成為可集成到紡織品中的一系列復雜技術。這種智能紡織品——可以感知、反應并與一系列環境刺激(包括機械、熱、化學、輻射、磁和聲音)相互作用,并且不需要電子元件與外部刺激相互作用——仍然是一種未充分開發的研究領域。智能紡織品可以洞察一個人的生理狀態,并可用于現場臨床監測和干預。這種紡織品可以提供醫療和經濟效益,從疾病預防、改善臨床結果和生活質量,到提高生產力、減輕醫療負擔和降低醫療成本等方面都會有很多貢獻。基于個性化醫療保健的智能紡織品還可以提供大數據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Alberto Libanori et al. Smart textilesfor personalized healthcare. Nature Electronics 2022, 5, 142–15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2-0072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