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本文由學研匯技術中心原創撰寫,旨在分享相關科研知識。因學識有限,難免有所疏漏和錯誤,請讀者批判性閱讀,也懇請大方之家批評指正。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由C、H、S三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超導材料。原本,研究人員將碳、硫和氫氣置于實驗裝置中,打算通過激光觸發樣品中的化學反應以觀察其形成的晶體。結果,當溫度降低時,他們驚奇地發現,通過材料的電流的電阻降至零。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了。然后他們通過增加壓力,發現這種超導轉變可以在越來越高的溫度下實現。最終,在壓力為267GPa(大氣壓力的260萬倍)的條件下,實現了287.7K的超導轉變溫度。2020年11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條更正聲明,指出收到的日期應為2020年8月31日,而不是2020年7月21日。2021年8月30日,這篇文中的數據被質疑,有人提出關于這篇論文中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方式有問題。編輯開始與作者聯系。2022年1月31日,作者上傳了有關磁化率測量的原始數據。2022年2月15日,編輯注意到本文數據的處理和解釋方式可能有問題。同時編輯與作者聯系調查這些問題,并確定它們將對論文的結果和結論產生什么影響。同時,建議讀者在使用其中報告的結果時謹慎使用。2022年9月26日,該論文被撤稿。編輯指出,目前已經確定了一些關鍵的數據處理步驟——即應用于原始數據的背景減法,用于生成文中的磁化率圖使用了非標準的、用戶定義的過程。論文中沒有詳細說明該程序的細節,因此背景減法的有效性受到質疑。雖然作者堅持認為原始數據為原始論文的主要主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然而,編輯認為這些數據處理問題已經讓人不相信已發表的磁化率數據,因此將撤回這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