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說明:本文由學研匯技術中心原創撰寫,旨在分享相關科研知識。因學識有限,難免有所疏漏和錯誤,請讀者批判性閱讀,也懇請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原創丨吳宗涵
編輯丨Jax
【背景及挑戰】
相信大家對黑洞都很熟悉,但是“磁星”到底是什么呢?準確來說,磁星是一類具有極強磁場的孤立中子星(NSs),其磁性在活動增強期間能夠通過塞曼效應、譜線偏振等途徑直接測量。磁星周圍的磁場和純偶極子不同,包含一個不可忽略的環形分量,從而會扭曲磁力線。由于帶電粒子使沿著閉合的磁場線流動,因此未來維持磁場所需,被磁場穿過的區域(磁層)在光學上會變厚,因而在回旋加速器共振頻率[共振康普頓散射(RCS)]下會發生康普頓(Compton)散射。在這種情況下,磁x射線的持續發射會在兩種正交模式下發生線性極化,也即普通型(O)和特殊型(x),來極化矢量平行或垂直于光子傳播方向和(局部)磁場形成的平面。由于NSs無法通過觀測進行空間分辨,具有不同磁場方向(不同發射極化方向)的區域被整合到了一起,因而這降低了觀測到的極化。只有當磁場足夠強的時候,才會迫使光子偏振矢量跟隨磁場方向,觀察到與發射偏振幾乎一致的偏振。
【最新突破】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的Roberto Taverna團隊通過使用成像x射線偏振探測儀,首次觀察到了磁星4U 0142+61的偏振x射線,并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
圖1 PD和PA能量依賴性的極坐標圖。
【研究要點】
1)在觀察到磁星偏振x射線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發現在2~8千電子伏特波段范圍內,所觀察到的平均線性偏振度為13.5±0.8%;
2)此外,研究發現觀察到的極化隨著能量而變化:在2~4千電子伏特時,極化度(PD)為15.0±1.0%;在低于儀器靈敏度約4~5千電子伏特時,極化度在5.5~8千電子伏伏特范圍內上升至35.2±7.1%。而極化角(PA)則在約4~5千電子伏特時發生90°的角度變化;
3)該研究觀察到的這些結果與所建立的模型相一致,該模型是一個著重于扭曲磁層中的RCS重新處理的模型,在該模型中,來自磁星表面的熱輻射會通過散射磁層中的帶電粒子被重新處理。
圖2 RCS重處理理論模型的示意圖
參考資料:
Taverna R., et al. Polarized x-rays from a magnetar.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dd008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