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得高安全、低成本、高能量和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和環境友好的電池體系是能源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水系電池(ABs)作為久經歷史考驗和應用的電池體現,相對于非水系電池(如商用鋰離子電池)具有本征高安全、低成本、易于制造及倍率性能優異等優勢,在近年商用非水系電池安全事故頻發、難以滿足能源改革需求的大背景下,再次引發人們對其關注和研究。為獲得高能量密度的水系電池,人們將目光聚焦于金屬負極,這是因為它們通??梢蕴峁?/span>更高的比容量和較低的反應電位。截止至目前,人們已經在中性(酸性)ABs中嘗試了將Fe、Zn、Cu、Mn和Al等金屬用作負極,在堿性ABs中嘗試了將Cd、Fe、Zn、Bi和Sb等金屬用作負極。然而,這些金屬負極往往面臨著不可避免的枝晶形成、腐蝕、鈍化和HER析氫副反應等問題,基于上述負極的ABs難以在兼顧高能量密度的同時,保持長壽命。錫(Sn)金屬不同晶面的表面能差異性較小,在電鍍中被報道表現出各項同性生長的特點,因此可以有效避免擇優生長及枝晶的形成。與此同時,Sn還具有高析氫過電位、抗腐蝕性、高比容量(2 e–過程452 mAh/g或4 e–過程904 mAh/g)、高密度(7.28 g/cm3)、低成本(26.2 $/kg)以及無毒性(超過3000年的食物器皿應用歷史)等特點,作為水系電池負極材料極具吸引力。Sn基水系電池的前期嘗試幾乎全為酸性液流電池體系,Sn負極的反應均為Sn2+/Sn沉積/剝離反應,僅提供?0.13 V vs. SHE的電位,酸性錫基水系電池的電壓及能量受限。然而,從典型的布拜圖(電勢-pH圖)可知,堿性電解液下Sn將具有極具吸引力的低電極電位,可以達到約?1.0 V vs. SHE,非常適合開發高比能ABs。事實上,堿性Sn金屬電化學已經很早應用于電鍍領域,其采用的是四價的SnO32–,由于動力學特性差,其電鍍過程通常需要高溫條件并伴隨高過電位,電鍍電流效率一般不超過70%。如,2021年香港中文大學的盧怡君教授團隊(Adv. Mater. 2021, 33, e2008095)嘗試了將錫金屬用于堿性電池,以2 M K2Sn(OH)6 + 1 M KOH作為負極電解液和以5 M KI作為正極電解液,構建了在60℃的環境下運行的堿性Sn-I液流電池。必要的高溫條件和液流運行模式,可能不利于獲得高比能,應用場景會受限制。因此,構建可實用化的Sn金屬負極,實現常溫下高效可逆的Sn基電化學,進而獲得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倍率性能的新型Sn基電池體系,仍是一項挑戰,這些研究仍是空白。1. 建立了新型錫基水系電化學,通過Sn/SnO22– 新型redox反應,解決了Sn高效沉積/剝離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實現了高性能堿性水系Sn負極。2.結合理論計算模擬和原位/非原位表征,詳細分析了堿性Sn沉積/剝離電化學反應機制、結構和形態演變,闡明了反應熱力學能壘低和動力學速度快的本質原因。3. 開發的耐腐蝕、耐析氫及無枝晶的金屬Sn負極表現出?1.07 V vs. Hg/HgO的低電極電位、450 mAh/g的比容量、近100%的庫倫效率、出色的大電流運行能力(45.5 A/g)和出色的循環穩定性。4. 開發了水系電池新體系,開發出一系列高比能Sn基水系電池,作為概念驗證展示了包括314 Wh/kg的1.45 V錫鎳電池(58 kW/kg,循環超過15000圈),420 Wh/kg的1.0 V錫空氣電池(循環壽命超過1900 h),以及609 Wh/kg的2.4 V錫錳混合電池(無特殊標注時,能量密度基于正負極活性物質質量)。2023年5月3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在水系電池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Energy Sn-Ni and Sn-Air Aqueous Batteries via Stannite-Ion Electrochemistry。論文第一作者為復旦大學周萬海博士及徐州工程學院宋明博士,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晁棟梁教授。本工作中,首次通過Sn/SnO22– 電化學實現了一套新型的高度可逆、高比能的水系錫基電池。結合譜學分析、電化學表征和理論計算,二價的Sn/SnO22–相對于四價的Sn/SnO32–電化學在熱力學及動力學上的有利性被確認:a)熱力學上較低的Sn還原ΔG、更緊湊的溶劑化結構和更強的H2O結合能;b)動力學上更快的表面電荷轉移過程和更快的SnO22–擴散。通過集流體調節Sn成核,親錫的銅基基底可以實現低過電位和高的庫倫效率(CE)。所開發的Sn負極表現出?1.07 V vs. Hg/HgO的低電極電位、450 mAh/g的高比容量、約100%的CE以及出色的倍率能力(在 45.5 A/g下幾乎無容量下降)。作為普適性和概念驗證,1.45 V的Sn–Ni電池可提供313.8 Wh/kg的高能量密度和57.8 kW/kg的高功率密度,并在超過15000次循環后保持97.3%的容量;1.0 V的錫空氣電池具有420 Wh/kg的高能量密度和超過1900小時的壽命。這些結果將為獲得高比能長壽命的ABs開辟一條新路徑,并將為解決金屬負極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提供有效策略。圖1.水系SnO22?和SnO32?電化學熱力學及動力學分析。a. Sn金屬負極沉積反應示意圖;b. KOH電解液中SnO22?和SnO32?沉積可逆性對比;c. 二價與四價Sn金屬沉積熱力學對比;d. 分子動力學模擬;e. SnO22?和SnO32?對H2O的吸附能;f. RDF分析;g. 微分電容曲線;h. EIS阻抗譜。要點:堿性電解液中,二價Sn將以SnO22?而非Sn2+的形式存在,四價Sn以SnO32?的形式存在,電化學Sn沉積反應將涉及水分子參與:
室溫靜態條件下,Sn金屬難以從SnO32?中電沉積而出。即使提高溫度至60℃,并采用高濃度的SnO32?(1 M KOH + 1 M SnO32?),Sn沉積/剝離的電流效率僅約為65%,并且伴隨著嚴重的電極極化。與SnO32?形成鮮明對比,使用SnO22?可以實現高度可逆的Sn沉積/剝離電化學,其CE接近100%。熱力學上,SnO22?還原為Sn的?G遠低于由SnO32?還原為Sn。DFT計算表明,SnO22?具備比SnO32?更強的與H2O的結合能(SnO22?-H2O高達?8.55 eV,SnO32?-H2O僅為?0.68 eV)。MD模擬表明,水分子被SnO22?離子更緊密地吸附,較小的SnO22?水合離子更容易遷移和擴散。進一步分析電極/電解質界面,確定了更多的SnO22?離子吸附在電極表面的亥姆霍茲層中,利于表面電荷轉移(SnO22?的Rct為0.21 Ω,SnO32?的Rct為3425 Ω)。
圖2.基于Sn/SnO22–的高度可逆Sn金屬沉積/剝離行為。a. CV曲線;b. 不同電流密度下Sn沉積/剝離曲線;c. Sn金屬與Zn金屬負極自放電行為對比;d. 原位產氫內壓分析;e. Sn金屬負極循環曲線。要點:通過三電極電化學表征體系,5~60 mV/s不同掃速下的CV曲線的保形確定了Sn/SnO22–電化學反應的高可逆性。Sn金屬負極的面容量可以高達20 mAh/cm2,質量比容量約為448 mAh/g。Sn負極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當電流從0.9 A/g (2 C)增加到45.5 A/g (100 C)時,除了一定幅度的電極極化外(約45 mV),電極沒有明顯的容量下降。與堿性鋅金屬負極對比,堿性Sn金屬負極具有更好的耐蝕性和低自放電性能,擱置6h后Sn負極的容量保持率高達99.6%,而鋅負極的只有55.0%。原位產氫壓力分析和析氫吉布斯自由能計算表明,Sn負極幾乎沒有析氫引起的自腐蝕。Sn負極在1 mAh/cm2固定電沉積容量下,在不同電流密度下Sn沉積/剝離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圖3. 基于Sn/SnO22–的水系Sn金屬沉積/剝離過程及機制分析。a. 原位XRD;b. 不同沉積態下的SEM形貌;c. Sn金屬沉積過程示意圖;d. 不同基底的過電位影響;e. C和Cu基底對SnO22-和Sn原子的吸附。要點:為揭示Sn 沉積/剝離的反應歷程、結構和形貌演變,進行了一系列原位及非原位的分析。原位XRD揭示了Sn/SnO22?沉積/剝離型的固液反應機制。SEM分析表明,Sn電極沉積/剝離過程僅伴隨著不規則的巖石狀Sn顆粒的長大和溶解,而沒有枝晶和死錫的形成。集流體的選擇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形貌、CE及循環穩定性。我們發現,C基基底將引起非常不均勻地Sn沉積,導致較大的過電位和死Sn金屬,不利于高庫倫效率和高循環穩定性。Ni基和Fe基基底將引發HER副反應,造成低CE和嚴重的自腐蝕失效。進一步分析,Cu基基底將具有更低的形核過電位(< 5 mV),遠低于C基(38 mV)、Fe基(36 mV)、Ni基(28.3 mV),和Ti基(17.5 mV),表明Cu基基底將更有利于形核。進一步通過理論計算,確定了Cu基底對SnO22?離子和Sn原子的更強吸附作用,從而更有利于親錫性形核和生長,提高了界面穩定性,進而實現了高庫倫效率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圖4.水系Sn基電化學的普適性及器件驗證。a. 錫-鎳電池示意圖;b. 錫鎳電池倍率充放電;c. Ragone圖對比;d. 錫鎳電池循環性能;e. 錫鎳電池成組性;f. 錫-空氣電池示意圖;g. 一次錫-空氣電池放電曲線;h. 二次錫-空氣電池充放電曲線;i. 錫-空氣電池循環性能;j. 錫空氣電池器件演示。要點:借助高可逆Sn金屬負極的實現,作為概念驗證,首先以高比容量的α相NiAl-LDH作為正極構筑了錫鎳電池。其在1 A/g下具有1.45 V的放電電壓平臺及414 mAh/g(基于正極計算)的高比容量,并且倍率性能十分優異,在80 A/g下仍維持1.39 V的電壓平臺及338 mAh/g的高比容量(81.5%容量保持率)?;谡摌O活性物質計算,該錫鎳電池能量密度高達314 Wh/kg,功率密度高達58 kW/kg,超過目前報道的許多先進水系電池體系。與此同時,該錫鎳電池具有優異的循環性能,24 A/g下循環15000圈仍維持389 mAh/g容量(97.3%容量保持率)。進一步與空氣正極匹配,開發出能量密度達420Wh/kg(基于錫負極和催化劑計算)的1.0 V錫空氣電池,錫負極的利用率近100%,二次錫空電池循環壽命1900 h。圖5.水系Sn基電池與其它先進儲能系統的比較。a. Sn負極與其它金屬負極的比較;b. 能量密度比較。要點:依賴于高可逆Sn金屬電極的開發,對Sn基水系電池進行了展望,其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及環境友好性等方面展現出優勢。與其他傳統水系金屬負極相比,評估了堿性金屬Sn負極的實用指標,包括電極電位、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循環壽命、經濟性和安全性。并且進一步地與高電極電位正極進行耦合,還有望開發出更高電壓、更高能量密度的一系列Sn基水系電池。例如,與固液反應機制的酸性MnO2/Mn2+正極耦合,可開發處電壓高達2.4 V,能量密度高達609 Wh/kg(基于正負極總活性物質)的Sn-MnO2混合水系電池。最后作者指出,這些高電壓混合體系的開發難點在于開發低成本、高離子選擇性的隔膜,以避免電解液的交叉污染。與此同時,隨著高效的膜技術、抗氧化性電解質的設計以及高利用率錫負極開發等這些挑戰的解決,將加速水系Sn基電池體系拓展和面向實用化。通過二價錫酸根解鎖Sn負極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實現高CE、長壽命、高倍率堿性Sn金屬負極,進而開發出一系列高比能Sn基水系電池,其意義簡述如下: 理論上:通過Sn/SnO22–的新型redox反應,詳細分析了堿性Sn電化學反應機制,建立了新型堿性Sn基水系電化學,解決了Sn高效沉積/剝離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問題,獲得了高性能Sn負極。 性能上:開發出耐腐蝕、耐析氫及無枝晶的金屬Sn負極,其具有?1.07 V vs. Hg/HgO的低電極電位、450 mAh/g的比容量、近100%的庫倫效率、出色的大電流運行能力(45.5 A/g)和出色的循環穩定性; 器件上:開發出一系列高比能Sn基水系電池,具體包括314 Wh/kg的1.45 V錫鎳電池(58kW/kg,循環超過15000圈),420 Wh/kg的1.0 V錫空氣電池(循環壽命超過1900h),以及609 Wh/kg的2.4 V錫錳混合電池; 應用上:拓展了水系電池新體系,并可能推動高能水系電池的實用化發展,這將對高安全、可靠及低成本的能源存儲帶來直接的效益。關于論文的具體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希望小編對全文思路的分析,能對讀者有所啟發,由于水平有限還望大家見諒。 W. Zhou, M. Song, P. Liang, X. Li, X.Liu, H. Li, T. Zhang, B. Wang, R. Zhao, Z. Zhao, W. Li, D.Y Zhao, and D. Chao*,High-Energy Sn-Ni and Sn-Air Aqueous Batteries via Stannite-Ion Electrochemistry,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3039。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03039周萬海副研究員,現為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專任副研究員。周博士于四川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21年1月加入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晁棟梁教授團隊進行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新型電化學反應電對開發、功能介孔電極材料宏量制備及高比能儲能器件開發。周博士曾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站前特別資助及一等面上資助、上海市“超級博士后”、上海市啟明星揚帆專項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晁棟梁教授,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博士生導師,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2020-2022材料學),入選國家、上海市引進人才計劃,擔任國際能源刊物的副主編,主要從事新型高安全、低成本、可大規模水系儲能器件的電荷存儲機理和應用研究。曾獲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獎、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優秀青年基金、澳大利亞研究新星獎、RSC優秀研究員獎、Springer優秀圖書獎、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等。目前,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SCI期刊論文100余篇,1/4以上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引用18,000余次,H指數為66。趙東元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催化、能源、環境、生物應用研究,發展合成了19種復旦大學命名的介孔材料及系列新組分、結構的有序介孔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合成新方法體系,取得了國際公認的開創性成果,發表SCI論文80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 Mater., Nat. Chem., JACS, Angew, Adv. Mater等頂級期刊,被引12萬余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進步獎、中國化學會-化學貢獻獎、中國分子篩成就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任國際介觀材料協會主席、ACS Central Science執行編輯、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編等?,F任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復旦大學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內蒙古大學名譽校長、能源材料化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