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色网站在线视频看看,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乐享,jy和桃子为什么绝交,亚洲欧美成人网,久热九九

廈門大學,Nature Energy!
米測 納米人 2024-01-23
1705975948716576.png

特別說明:本文由米測技術中心原創撰寫,旨在分享相關科研知識。因學識有限,難免有所疏漏和錯誤,請讀者批判性閱讀,也懇請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原創丨彤心未泯(米測 技術中心)
編輯丨風云

低成本鈉離子電池在大規模儲能方面具有巨大潛力,P2 型層狀過渡金屬 (TM) 氧化物是典型的鈉離子電池陰極材料,其TM 層中存在的 Li 可能導致形成特定的 Na-O-Li 構型,從而在高充電電壓下觸發額外的氧化還原反應。然而,在高電荷狀態下,棱柱型(P型)到八面體型(O型)的相變和不可逆的TM遷移可能同時加劇,導致結構畸變。
   
有鑒于此,廈門大學喬羽,中科院物理所谷林,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徐桂良,拜羅伊特大學王青松,中山大學孫洋等人證明了P2-Na0.67Li0.1Fe0.37Mn0.53O2 (NLFMO) 的過度去質子化會誘導形成具有共生結構的相鄰 O 型堆垛層錯(即 O 型層和 P 型層的交錯),從而導致鋰晶格外遷移和不可逆的氧損失。作者表明,通過控制電荷深度來定制共生結構,P型堆垛態可以均勻地散布在O型堆垛態之間,從而避免相鄰的O型堆垛層錯。調整O/P共生結構導致NLFMO陰極中Li/TM離子的可逆遷移和可逆的陰離子氧化還原。由此實現了具有陽離子和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的高性能軟包電池(基于電池總重量,能量密度為 165?W?h?kg?1)。

結構表征和氧行為分析
作者通過ICP確定了Na0.67Li0.1Fe0.37Mn0.53O2的化學計量比,中子衍射(ND)證明了NLFMO的長程結構和Na-O-Li構型。通過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通過高角度環形暗場(HAADF)和環形明場(ABF)成像來可視化結構細節,揭示了TM層中Li/Fe/Mn的局部有序但長程無序排列。通過酸滴定質譜(TiMS)觀察了帶電NLFMO中的O2釋放,證實了氧化晶格氧(On?)在高SoC下的活化。    
1705975964921979.png
圖  NLFMO的結構表征和ARR演示

OP4邊界相的識別
作者從共生結構和相關的O/P型堆疊模式的角度探討了SoC(Na含量)與結構轉變之間的關系。通過 HAADF-STEM 實現了原子尺度 O/P 型堆疊模式的可視化,通過原位 XRD 和相應的 FAULTS 模擬進一步研究了 O/P 共生結構的結構演化,在4.3?V SoC (Na0.26) 下獲得的有序 OP4 相被視為 P 型富層P2-OP4共生結構和 O 型富層 OP4–O2 共生結構之間的邊界相。    
1705975979332657.png
圖  NLFMO中P2–OP4–O2共生結構的表征

共生結構的局部結構演化分析
除了TM電荷補償分析之外, EXAFS反映了局部TM-O/TM-TM共價環境的詳細信息,結果白哦嗎充電至4.5V SoC后, Fe的共價環境發生了嚴重的無序,超過4.3?V SoC 時OP4-O2共生相形成引起局部環境的扭曲加劇。準確地抑制從P2-OP4共生相到OP4-O2共生相的共生結構演化對于避免高 SoC 下不可逆和有害的過程至關重要。作者清楚地證明P2和P2-OP4共生結構之間的轉變涉及可逆的Li遷移。    
1705975996448352.png
圖  NLFMO中TM-O共價環境變化分析 

5.png
圖  摻雜Li的行為對NLFMO局部結構/環境的影響

共生結構中氧行為和鋰遷移分析    
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MD),引入氧空位的形成能(Ef)來評估不可逆晶格氧損失的可能性。伴隨著Li遷移,Na含量從原始狀態減少到缺Na狀態不僅導致P型到O型相變,也引起了Ef的急劇下降,這表明氧空位往往會隨著電荷深度的增加而被觸發。此外,氧空位位更傾向于集中在TM層的空位周圍,而這些空位正是由Li遷移產生的。
1705976081405916.png
圖  局部氧氣環境的演變

全電池可逆循環
通過將全電池中的陰極窗口控制在4.3和2.0?V之間,比能量密度為230?W?h?kg?1的 N/P 比為 1.27。當將陰極循環窗口延長至4.3至1.5?V并將 N/P 比降低至1.09 時,獲得了 270?W?h?kg?1 的比能量密度。作者組裝了一個1.3?A?h的軟包型電池,其能量密度為165?W?h?kg?1。經過工業化的電極預處理,鈉離子軟包型全電池可逆循環(100次循環后保留率>92%)可以保持在實用水平。    
1705976099190271.png
圖  全電池中NLFMO陰極的可逆循環

參考文獻:
Wang, X., Zhang, Q., Zhao, C. et al. Achieving a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pouch cell by regulating intergrowth structures in a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anionic redox. Nat Energy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425-2    

加載更多
732

版權聲明:

1)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請批判性閱讀! 2) 本文內容若存在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3) 除特別說明,本文版權歸納米人工作室所有,翻版必究!
納米人
你好測試
copryright 2016 納米人 閩ICP備16031428號-1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