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no Research:可調和強寬帶微波吸收的核殼結構納米復合材料設計制備
磁介質協同效應和界面工程的有效利用對于設計具有優異微波吸收性能的納米復合材料至關重要。在這項工作中,貴州大學祁小四教授等人通過原位熱解立方形CoNi普魯士藍類(PBAs)及隨后的水熱過程,大規模制備了核殼結構的磁性多組分納米復合材料(MCNCs),包括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由于其獨特結構,在電介質和磁損耗之間形成了出色的協同效應,所制備的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 MCNCs展現出非常出色的電磁波吸收性能,包括強吸收能力、寬帶吸收頻段和薄匹配厚度。此外,所制備的CoNi@空心@C和CoNi@空心@C@MoS2 MCNCs在經過熱處理和水熱過程后仍能保持CoNi PBAs的立方結構。通過控制水熱溫度,獨特的結構和形成的碳層有效防止了MoS2形成過程中對內部CoNi合金的腐蝕,并且可以合成具有不同MoS2含量的CoNi@空心@C@MoS2 MCNCs。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控制水熱溫度和填料加載量,可以調節CoNi@空心@C@MoS2 MCNCs的電磁參數、電介質和磁損耗能力,從而實現其在不同頻段的出色電磁波吸收性能。考慮到其簡單的工藝、低密度和高化學穩定性,這些發現為開發強寬帶微波吸收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Li, C., Qi, X., Gong, X. et al. Magnetic-dielectric synergy and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to design yolk–shell structured CoNi@void@C and CoNi@void@C@MoS2 nanocomposites with tunable and strong wideb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Nano Res. 15, 6761–6771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68-2
2.Nano Research:層次化設計的FeCo基微鏈結構在C波段中增強微波吸收性能
FeCo基微鏈結構因微波吸收材料(MAMs)的研究是電磁輻射控制的重要領域,然而存在著在特定頻段(如S波段和C波段)吸收效率不高的問題。基于此,西北工業大學顧軍渭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巨文博教授等人通過磁場誘導過程水熱合成了基于FeCo的磁性MAMs。他們設計了一種層次化的微鏈結構,其中包括具有二維FexCo1?xOOH納米片的核殼結構,垂直錨定在一維(1D)Co微鏈的表面。實驗結果表明,在C波段,這種結構顯示出顯著增強的微波吸收性能,反射損耗(RL)低于-20 dB。通過磁耦合和核殼結構的雙損耗機制,實現了微波衰減能力的提高。他們的研究為解決C波段電磁污染提供了新的可行策略。Han, Y., He, M., Hu, J. et al. Hierarchical design of FeCo-based microchains for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C band. Nano Res. 16, 1773–1778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111-y
3.Nano Research:單原子Cu催化劑促進氮氧化物電化學還原生成氨
電化學NO還原反應(NORR)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旨在減少NO污染并實現可持續的NH3合成。然而,現有方法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蘭州交通大學褚克教授及其團隊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將單原子Cu嵌入MoS2基底形成Cu1/MoS2催化劑。研究表明,Cu1/MoS2催化劑在較低的電位下展現出了高效的NORR性能,NH3產率和法拉第效率均顯著提高。通過實驗證實和理論計算,他們揭示了Cu1-S3基團在有效激活和氫化NO的同時減緩質子覆蓋,從而提高了Cu1/MoS2在NORR中的活性和選擇性。這項研究為解決NO污染問題和實現NH3可持續合成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Chen, K., Zhang, G., Li, X. et al. Electrochemical NO reduction to NH3 on Cu single atom catalyst.Nano Res. 16, 5857–5863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3-5384-9
4.Nano Research:K摻雜LaCo0.9Fe0.1O3鈣鈦礦的微波吸收性能優化及機制研究
近年來,鈣鈦礦材料在電磁波吸收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在其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微波吸收性能不穩定的問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姬廣斌教授等人針對這一問題,通過K、Fe共摻雜LaCoO3鈣鈦礦,系統調節了晶體結構和電磁性能。通過正電子湮滅壽命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等手段,他們發現點缺陷含量的變化對電荷傳輸特性具有重要影響。在摻雜水平提高的過程中,點缺陷含量先減少后增加,而最低的點缺陷密度對提高介電損耗能力至關重要。基于這些發現,他們成功優化了鈣鈦礦的微波吸收性能,并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驗證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有效性。這一研究為深入理解微波吸收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Wang, F., Gu, W., Chen, J. et al. The point defect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K doped LaCo0.9Fe0.1O3 perovskite with enhanced microwave absorbing ability.Nano Res.15, 3720–3728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955-1
5.Nano Research:黑砷磷材料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二維層狀黑砷磷材料在當今研究中備受矚目,尤其是由于其可調直接帶隙、高載流子遷移率和強烈的平面各向異性等獨特特性。然而,黑磷材料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一研究熱點和挑戰,南京大學金鐘教授等人通過合金化黑磷與同族元素砷的新修飾策略,成功提出了一種改進的二維黑砷磷材料。在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調控黑磷與砷的元素組成,不僅保持了黑磷的特殊晶體結構和高各向異性,還成功調整了其電學和光學特性,為材料的多功能器件應用打下了基礎。得到的二維黑砷磷材料表現出卓越的光學、電學和光電性能,包括非常窄的帶隙、各向異性紅外吸收和雙極轉移特性。這為紅外光電探測器和高性能場效應晶體管(FETs)等領域提供了巨大潛力。文章總結了近年來在合成和應用黑砷磷材料方面的研究進展,并對當前的挑戰和未來的機遇進行了展望。 Liang, J., Hu, Y., Zhang, K. et al. 2D layered black arsenic-phosphorus material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device applications.Nano Res. 15, 3737–3752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974-y
6.Nano Research:碳氣凝膠微球原位礦化TiO2的高效微波吸收研究
微波吸收材料因其在通信、雷達和隱身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應用而備受關注。然而,傳統吸收材料存在密度高、制備復雜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四川大學鄢定祥教授、李忠明教授等人通過溶膠-凝膠轉變和焙燒過程,成功制備了碳氣凝膠微球,并在其表面原位礦化TiO2。這一創新性方法不僅保留了碳氣凝膠的優異特性,還賦予了其優良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結果表明,所得到的TiO2/CA混合物具有極低的反射損失值和寬廣的有效吸收帶寬,為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這項研究不僅在制備方法上有所突破,還在微波吸收性能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為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Wang, YY., Zhu, JL., Li, N. et al. Carbon aerogel microspheres with in-situ mineralized TiO2 for efficient microwave absorption.Nano Res. 15, 7723–7730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94-0
7.Nano Research:稀土單原子基熒光復合納米材料:調節全彩單熒光體及其在WLEDs中的應用
白色光發射二極管(WLEDs)因其在照明和顯示領域的重要性而備受關注。然而,傳統白光磷光體存在顏色溫度過高、色彩再現指數不足等問題。基于此,黑龍江大學王國鳳教授等研究者結合稀土氟化物和碳量子點材料,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稀土單原子基熒光復合納米材料,實現了全彩單熒光體的調節。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和實驗驗證,研究團隊發現了碳原子對錨定Eu3+單原子的重要性,并優化了材料結構,實現了從藍色到紅色甚至白色的可調光發射。此外,他們構建了WLED器件,展現出優異的色彩再現性能和較低的色溫,為高效照明和顯示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項研究在白光發射領域探索了新的方向,為解決傳統磷光體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Bao, S., Yu, H., Gao, G. et al. Rare-earth single atom based luminescent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unable full-color single phosphor and applications in WLEDs.Nano Res. 15, 3594–3605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886-x
8.Nano Research:封裝無手性鑭系絡合物的手性金屬有機框架薄膜
手性金屬有機框架(chirMOFs)因其在對映選擇性吸附/分離、不對稱催化等領域的重要應用而備受關注。然而,開發具有圓偏振熒光(CPL)性質的手性薄膜仍面臨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谷志剛研究員等人通過將無手性鑭系絡合物封裝進表面配位的手性金屬有機框架薄膜孔道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制備策略。他們采用逐層封裝的方法,成功地將Ln(acac)3(Ln = Eu、Tb、Gd)封裝進SURchirMOF薄膜中,從而獲得具有強大且可調節的CPL性能的薄膜材料。研究表明,這種制備策略不僅能夠實現能量轉移,提高CPL性能,還為調控的手性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Zhai, R., Xiao, Y., Gu, Z. et al. Tunable chiroptical application by encapsulating achiral lanthanide complexes into chiral MOF thin films.Nano Res. 15, 1102–1108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610-x
9.Nano Research:MXene基離子凝膠:多功能電子皮膚的新突破
電子皮膚(E-skin)在人工智能、醫療保健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然而現有的水凝膠材料在水分流失、物理損壞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為了解決這一挑戰,南京工業大學王倩副教授、董曉臣教授等人引入離子液體(ILs)到MXene-復合二元聚合物網絡中,成功制備出了一種新型E-skin。這種離子凝膠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強大的附著力以及對惡劣環境的優越耐受性。該E-skin對各種人體運動和生理活動的監測功能高度敏感,同時具有出色的電氣響應和快速的自愈合能力。研究結果顯示,該E-skin存放在空氣中30天后仍保持一致的電氣性能,并且可以通過近紅外光輻射快速實現自愈合。此外,該E-skin還展現出對溫度和近紅外光的高靈敏感知,為多功能柔性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潛在可能。這項研究為制備耐用、高性能的電子皮膚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價值。 Lu, Y., Qu, X., Wang, S. et al. Ultradurable, freeze-resistant, and healable MXene-based ionic gels for multi-functional electronic skin.Nano Res. 15, 4421–4430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32-5
10.Nano Research:二維多孔C3N4納米片上錨定幾層MoS2用于無鉑光催化產氫
光催化產氫(PHE)作為能源領域的重要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存在著鉑等貴金屬的使用成本高、資源稀缺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挑戰,黑龍江大學田春貴教授、付宏剛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他們通過將幾層MoS2緊密結合到二維多孔C3N4納米片上,構建了具有良好質量傳遞能力和大表面積的催化體系,實現了無鉑光催化產氫。通過采用磷鉬酸(PMo12)團簇在聚醚酰亞胺(PEI)修飾的C3N4納米片上硫化形成2D MoS2/PCN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具有豐富的邊緣活性位點,有利于電子的更快傳輸和分離。該研究結果顯示,MoS2/PCN復合材料在模擬陽光條件下表現出良好的PHE活性,氫產量活性顯著提高,相較于傳統的鉑催化劑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Wang, N., Wang, D., Wu, A. et al. Few-layered MoS2 anchored on 2D porous C3N4 nanosheets for Pt-fre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Nano Res. 16, 3524–3535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900-7
11.Nano Research:超快焦耳加熱合成單原子鈷摻雜石墨烯基多孔單體
單原子催化劑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然而其制備過程中存在著原子聚集、分散不均等問題。為解決這一挑戰,湖南大學費慧龍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合成策略。通過超快的焦耳加熱過程,他們成功實現了氧化石墨烯的還原和金屬、氮原子嵌入到石墨烯基質中,形成具有層次孔結構的單原子鈷摻雜石墨烯基多孔單體。這一研究不僅克服了傳統制備方法中的原子聚集問題,還在氫析出反應(HER)方面表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在0.5 M H2SO4電解液中,10 mA·cm?2的低過電位為106 mV,塔菲爾斜率為66 mV·dec?1。所提出的合成策略為單原子催化劑的制備提供了一種快速、高效的途徑,對于推動單原子催化劑在能源轉化等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Xing, L., Liu, R., Gong, Z. et al. Ultrafast Joule heating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graphene-based Co-N-C single-atom monoliths.Nano Res. 15, 3913–3919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46-z
12.Nano Research綜述:無定形硫化鉬及其Mo-S基團:結構、合成和應用綜述
無定形材料作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無定形硫化鉬(a-MoSx)作為代表性無定形材料之一,其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仍存在著爭議。在這一背景下,南京郵電大學王龍祿、趙強教授等人針對a-MoSx的研究現狀展開了全面綜述。文章從結構特征、合成策略到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a-MoSx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和總結。通過對其形成標準和綜合應用的討論,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最后,文章以對未來發展的個人見解和批判性展望作為結束,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和展望。 Chang, C., Wang, L., Xie, L. et al. Amorphous molybdenum sulfide and its Mo-S motif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ynthetic strategies,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s.Nano Res. 15, 8613–8635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507-z
13.Nano Research:全無機鉍鹵化物鈣鈦礦納米片的合成與相變
鉍基鈣鈦礦及其衍生物因其高穩定性和光電性能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然而對其形貌控制合成存在著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工業大學肖家文、嚴錚洸、韓曉東等人通過熱反應法成功合成了Cs3BiCl6納米片和其他鉍鹵化物鈣鈦礦納米結構。研究發現,Cs3BiCl6納米片可作為初級產物轉化為其他形貌的鉍鹵化物鈣鈦礦納米結構,這一發現拓展了鉍鹵化物鈣鈦礦納米晶的合成途徑。此外,合金化處理可顯著提高材料的光學性能,并將其應用于輻射檢測領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具體數據顯示,合金化處理后的Cs4MnxCd1?xBi2Cl12納米片的最低檢測限達到134.5 nGy/s,而X射線成像結果顯示了高達20線對/毫米(lp/mm)的高空間分辨率。這項研究為無機鈣鈦礦納米結構的合成與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Wang, C., Xiao, J., Yan, Z. et al. Colloidal synthesi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all-inorganic bismuth halide perovskite nanoplates.Nano Res. 16, 1703–1711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656-0
14.Nano Research:錳摻雜促進氧進化反應的垂直生長NiFe2O4納米片陣列
水電解制氫是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然而高效、廉價、穩定的催化劑一直是制約水分解工業化應用的難題。在此背景下,中國石油大學代小平教授團隊采用一種簡便的一步水熱法合成了錳摻雜的鎳鐵氧體納米片(Mn-NiFe2O4)。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催化劑在50 mA·cm?2電流密度下表現出低于200 mV的小過電位和47 mV·dec?1的小塔菲爾斜率,同時具有顯著的周轉頻率(TOF)值(0.14 s?1)和穩定性。進一步的原位紫外-可見光譜表明,在氧進化反應過程中,催化劑表面發生重構形成活性位點NiOOH。這一優異的電催化性能歸因于垂直生長的納米片提供了更多活性位點,以及錳摻雜引起的電子結構調控和富氧空位的形成。本研究為設計高效氧進化反應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Gan, Y., Cui, M., Dai, X. et al. Mn-doping induced electronic modulation and rich oxygen vacancies on vertically grown NiFe2O4 nanosheet array for synergistically trigger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Nano Res. 15, 3940–3945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4068-6
15.Nano Research:協同誘導極化提升電磁波吸收性能的SiCNWs@MnO2@PPy異質結構
電磁波污染近年來備受關注,而開發成本低、重量輕、制備簡單、電磁衰減效率高的吸收材料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青島科技大學李振江教授團隊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和兩步電沉積過程成功合成了SiCNWs@MnO2@PPy異質結構,具有SiC納米線核、MnO2納米片中間層和PPy涂層。利用界面極化和偶極極化的優勢,所得產物表現出卓越的電磁波吸收性能,當匹配厚度為2.41 mm時,反射損失最小達到-50.59 dB,且在匹配厚度為2.46 mm時,最佳有效吸收帶寬值達到6.64 GHz。通過對電磁參數的系統分析,合理地展示了入射電磁波的消散過程。這項研究為設計高效的電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Zhang, M., Zhao, L., Zhao, W. et al. Booste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from synergistic induced polarization of SiCNWs@MnO2@PPy heterostructures.Nano Res.16, 3558–3569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289-z
16.Nano Research:碳納米管嵌入殼層的空心介孔ZnMn2O4/C微球用于高性能水性鋅離子電池
水性鋅離子電池作為未來大規模能源存儲的發展方向備受關注,其具有低成本、安全、環保和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等特點。然而,高容量、長循環穩定的陰極材料的開發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安徽師范大學耿保友教授團隊首次采用噴霧熱解法成功制備了碳納米管嵌入殼層的空心介孔ZnMn2O4/C微球陰極材料。經過循環測試,該材料在0.5 A·g?1的速率下150次循環后,比容量仍保持在209.71 mAh·g?1,而在1 A·g?1的速率下1000次循環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00.06 mAh·g?1。這一優異性能得益于空心結構的有效緩沖作用、優良的孔隙性質以及碳納米管對ZnMn2O4納米顆粒的強吸附作用。該研究為設計高性能水性鋅離子電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Chen, F., Wang, Q., Yang, X. et al. Construction of hollow mesoporous ZnMn2O4/C microspheres with carbon nanotubes embedded in shells for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zinc ions batteries.Nano Res. 16, 1726–1732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772-x
17.Nano Research:具有柔性分子篩效應的新型氟化陰離子支撐的MOF實現高效捕獲CO2和CnH4中的C2H2
乙炔的高效分離對于制造高純度乙炔并回收其他輕烴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一過程存在著挑戰。浙江師范大學張元斌教授團隊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氟化陰離子支撐的金屬有機框架(MOF),名為ZNU-5,實現了通過柔性分子篩效應高效捕獲CO2和CnH4中的C2H2。ZNU-5在1.0 bar和298 K下實現了128.6 cm3/g的C2H2吸附容量,同時排除了CO2、CH4和C2H4。其高選擇性和優異性能得益于其特殊的超微孔結構和門控開啟的分子篩效應。實驗結果顯示,在多組分氣體混合物中,ZNU-5對C2H2具有高選擇性,分別從C2H2/CO2、C2H2/CO2/CH4和C2H2/CO2/CH4/C2H4混合物中捕獲了3.3、2.8和2.2 mmol/g的C2H2。此外,在解吸過程中可回收到>98%純度的C2H2,分別為2.6、2.0和1.5 mmol/g。這一研究為高效分離C2H2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Wang, L., Xu, N., Hu, Y. et al. Efficient capture of C2H2 from CO2 and CnH4 by a novel fluorinated anion pillared MOF with flexible molecular sieving effect.Nano Res. 16, 3536–3541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996-9
18.Nano Research:通過利用殘留鋰形成NASICON型納米功能涂層穩定高壓層狀氧化物陰極
由陳勇教授領導的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在高能量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高壓中鎳低鈷鋰層狀氧化物陰極材料因其優越的容量和低成本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由于表面殘留鋰、電極-電解質界面副反應和體結構降解,導致容量衰減問題仍然存在。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通過巧妙利用殘留鋰,成功形成了超薄均勻的NASICON型Li3V2(PO4)3(LVP)納米功能涂層,并將其應用于LiNi0.6Co0.05Mn0.35O2(NCM)陰極。研究團隊通過多種手段驗證了這一納米功能涂層的優異性能,包括 Li+ 擴散和電導率的改善,減輕了電極-電解質界面的副反應,提高了熱穩定性,以及最小化了體結構的機械降解。在高截止電壓為4.5 V的條件下,經過150個循環后,NCM@LVP顯示出更高的容量保留率(97.1% vs. 79.6%)和更優異的倍率性能。 Shen, Y., Wu, Y., Zhang, D. et al. Stabilization of high-voltage layered oxide cathode by utilizing residual lithium to form NASICON-type nanoscale functional coating.Nano Res. 16, 5973–5982 (2023).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5298-y
19.Nano Research:利用異相Ni納米晶體提高4-硝基苯酚的催化還原效率
催化還原4-硝基苯酚(4-NP)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領域,然而傳統方法面臨著催化劑活性不高的問題。針對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古芳娜、蘇發兵等人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法:在石墨烯上原位生長異相Ni納米晶體,以提高對4-NP的催化還原效率。通過該方法,成功實現了fcc和hcp相的異質結構,并通過界面效應提高了催化活性。實驗結果顯示,異相Ni納米晶體對4-NP的催化還原活性顯著提升,表觀速率常數達到2.958 min?1,活性參數為102 min?1·mg?1,遠高于目前報道的其他催化劑。這項工作為利用異相結構提高催化劑活性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Zhuang, J., He, F., Liu, X. et al. In-situ growth of heterophase Ni nanocrystals on graphene for enhanced catalytic reduction of 4-nitrophenol.Nano Res. 15, 1230–1237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1-3630-6
20.Nano Research:大規模制備高性能硼氮/芳綸納米纖維介電復合材料
由于具有高導熱性、優異機械性能和穩定介電性能的介電聚合物在科學界備受關注,然而,其在大規模制備方面仍存在挑戰。為此,青島科技大學滕超教授等人采用刮刀涂布法,通過溶膠-凝膠轉化過程成功地將芳綸納米纖維(ANFs)和氮化硼納米片(BNNSs)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大面積的分層薄膜。這項工作通過在薄膜中添加20 wt.%的BNNSs,實現了高導熱性(14.03 W·m?1·K?1),相較于純ANF薄膜提高了103倍。該復合材料還表現出優異的機械性能、高降解溫度、適度的介電常數和低介電損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關鍵性能在較寬的溫度范圍內基本保持不變,顯示出了其在介電應用方面的潛力。通過本研究,滕超教授等人為大規模制備高性能硼氮/芳綸納米纖維介電復合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Su, L., Ma, X., Zhou, J. et al.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boron nitride/aramid nanofiber dielectric composites.Nano Res. 15, 8648–8655 (2022).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1007/s12274-022-4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