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Zhenyuan Teng, Hongbin Yang, Qitao Zhang
通訊作者:劉彬教授、蘇陳良教授、Teruhisa Ohno教授
通訊作者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日本九州工業大學
AuKPCN光催化H2O2和生成·OH
圖2. AuKPCN光催化生成·OH和H2O2
催化劑的制備。通過氮化碳(PCN)與Au之間的強配位鈍化N原子位點,使用kBr提供K原子與PCN反應生成KPCN。隨后,通過HAuCl4與KPCN簡單浸漬,將原子分散Au修飾在KPCN上,命名為AuKPCN。與此同時,制備了多個對照組光催化劑,分別為PCN,KPCN,AuPCN(Au直接修飾在PCN)。
研究不同氧化電位的有機供體參與光催化氧化反應制備H2O2的性能。優化后的Au含量為0.11 wt. %,而且AuKPCN和KPCN催化劑在光催化反應前后,樣品的K含量不變。在波長在400-420 nm可見光區間內進行10 min光催化反應時,AuKPCN樣品的量子產率達到85 %。
不同有機供體產生的H2O2數量基本一致,這個現象說明AuKPCN的光氧化反應與有機氧化物供體的電極電勢無關。作者進行自由基捕獲實驗,發現只有·OH自由基產生,沒有O2或H2O2生成,這說明AuKPCN光催化氧化生成的物種是·OH。
進一步測試AuKPCN的生成·OH量子產率,AuKPCN生成·OH的量子產率接近85 %,對比光催化劑(KPCN, AuPCN, PCN)基本沒有光催化活性。與參考文獻進行對比,發現AuKPCN生成·OH或H2O2的量子效率是最高的。
由于強氧化性·OH能夠與H2O2反應,尤其是在體系沒有有機供體存在的時候。
催化劑結構表征
圖3. AuKPCN結構表征
為了理解AuKPCN具有的優異光催化活性,作者對催化劑的結構進行仔細表征。XRD和HRTEM表征說明KPCN和AuKPCN具有優異的結晶度,而且呈現二維片狀形貌。通過HRTEM以及電子衍射圖案表征,發現KPCN與報道的K-PHI基本相同,K元素進入骨架結構內,而且K與N之間形成強相互作用。
使用FTIR和XPS表征樣品內Au、K、PCN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K物種與Au之間沒有電子相互作用。通過固體核磁表征(ss-NMR)PCN、KPCN、AuKPCN樣品的Au配位環境。發現Au能夠修飾在KPCN的骨架上,導致C在172 ppm的峰降低,同時在111 ppm產生一個新峰。作者通過DFT理論計算,進一步說明111 ppm位置的峰能夠對應于Au和C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
此外,通過XANES的Au L3光譜表征AuKPCN的Au原子價態,發現AuKPCN的白邊比AuPCN的白邊強度更低,說明AuKPCN的Au價態更低。AuKPCN和AuPCN樣品的Au價態分別為+0.7和+1.9。
AuKPCN的光化學性質和光物理性質
圖4. AuKPCN的激發態性質
表征PCN、KPCN、AuPCN、AuKPCN樣品的光學性質,解釋低價態Au對于1e-光催化WOR反應的催化作用。
通過DFT計算模擬,研究不同氧化態的Au位點對于激發態性質的影響。測試結果顯示,當6s軌道的電子分布在AuKPCN骨架內,Au的價電子能夠在能量高于C 1s和N 1s位置產生多個新的電子態。但是AuPCN樣品的PDOS計算結果顯示Au 5d分子軌道主要分布在能量低于N 2p的位置。這個結果說明低價態Au的價電子能夠參與光氧化反應。通過TDDFT研究激發態性質,同樣說明低價態Au能夠產生顯著的影響。此外,作者通過研究電子-空穴距離的方式研究Au物種是否能夠參與光氧化反應,結果顯示當電子-空穴距離為50,AuKPCN的電荷分離比AuPCN的電荷分離高3倍,這個結果說明AuKPCN更容易生成氧化性空穴位點。
光催化機理和光催化應用
圖5. AuKPCN光催化水氧化和氧還原
通過原位FTIR光譜表征研究光催化機理。水分子在PCN,KPCN,AuPCN表面的吸附作用非常弱,但是在AuKPCN樣品的1600 cm-1位置能夠發現明顯的水分子吸附峰。使用H218O同位素標記方法研究水分子的氧化反應。發現C=O18和C-O18H的伸縮振動和彎折振動峰位置比C=O16和C-O16-H的峰位置偏移,同時C-C的峰對于H2O18和H2O16沒有明顯區別。通過ESR表征進行結合,說明Au與KPCN結合有助于促進光催化1e-生成·OH。
圖6. AuKPCN的光催化機理
參考文獻及原文鏈接
Teng, Z., Yang, H., Zhang, Q.et al. Atomically dispersed low-valent Au boosts photocatalytic hydroxyl radical production. Nat. Chem. (2024).
DOI: 10.1038/s41557-024-01553-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4-01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