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視網膜營養不良,如視網膜色素變性和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會導致視網膜光感受器的進行性喪失,從而導致失明。到目前為止,藥物治療未能治愈或有效阻止這些疾病的進展。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用視網膜假體代替感光器;然而,無機電子器件在復制自然視覺方面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納米技術受益于低侵入性和無線刺激,可以克服電子視網膜設備帶來的許多挑戰。特別是,納米粒子可以被設計成收集光能并將其轉化為生物電,模仿天然光感受器的行為。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了視力恢復的納米技術策略,重點介紹了與視網膜變性臨床應用治療策略相關的納米醫學方法。作者進一步探索了納米技術在視力恢復方面的臨床潛力以及仍需克服的挑戰。
關鍵點
1)退行性視網膜營養不良,如視網膜色素變性或黃斑變性,目前無法治療。
2)納米技術為視網膜修復提供了一種微創方法。
3)納米顆粒可以用來替代受損的感光細胞、輸送藥物或減緩視網膜退化。
4)有機納米粒子在動物模型中的視力恢復方面顯示出有前景的臨床前結果。
圖|哺乳動物視網膜光傳導生理學
圖|體外和體內視力恢復評估
圖|納米粒子介導的光刺激
參考文獻:
Lanzani, G., Chiaravalli, G., Colombo, E. et al. Nanotechnology for vision restoration. Nat Rev Bioeng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4222-024-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