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1. 鈣鈦礦大爆發!一天四篇Nature,北大、南大、蘇大、中科院化學所
3. >熱力學極限的90%,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登Science!
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主要研究內容
1. 發現陽離子設計策略改善鈣鈦礦電池的穩定性;
2. 表征測試設計陽離子改善鈣鈦礦電池穩定性的原理。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組(PSM)具有優異的能量轉換功率,但是鈣鈦礦太陽能模組的長期穩定性仍然是個困難。有鑒于此,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Paul J. Dyson、趙康寧、常州捷佳創精密機械有限公司Jiang Sheng、西湖大學王睿等報道發現含有N,N-二甲基亞甲基氯化銨鹽([Dmei]Cl)的鈣鈦礦前驅體溶液不僅能夠形成二甲基銨陽離子,而且能夠形成未曾觀測發現的甲基四氫三嗪陽離子[MTTZ]+(methyl tetrahydrotriazinium),因此能夠顯著改善鈣鈦礦薄膜。原位形成的[MTTZ]+離子導致碘缺陷的形成能變大,增強碘離子和銫離子的遷移能壘,抑制非輻射復合、熱分解、相分離等。優化后,面積為27.2cm2的PSM鈣鈦礦模組達到紀錄的效率(23.2%),穩定的工作效率達到23.0%。封裝后的PSM模組在85℃和85%相對濕度的最大功率點進行1900 h連續工作,性能仍然能夠保持87.0%。
[Dmei]Cl添加劑和A陽離子之間的反應
圖1. [Dmei]Cl鈣鈦礦薄膜的反應機理、形貌、元素分布、晶體結構。
N,N-二甲基亞甲基氯化銨鹽([Dmei]Cl)的[Dmei]+陽離子和胍鹽陽離子[Gua]+的尺寸非常接近,但是極化作用相反,而且[Dmei]+結構不對稱(根據靜電勢(ESP)分布和離子半徑的比較)。加入[Dmei]+陽離子能夠改善鈣鈦礦薄膜的性質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當對鈣鈦礦前驅體溶液(含有MAI、FAI、CsCl、MACl、PbI2)加入[Dmei]Cl后,通過NMR光譜表征,發現[Dmei]+陽離子對應于3.6ppm和8.2ppm的信號立刻消失,但是發現產生四個新信號,通過進一步通過1H-13C異核單量子相干性(HSQC)表征和異核多碳相關譜(HMBC)表征,驗證發現原位形成了一種未曾發現的陽離子[MTTZ]+。通過ssNMR表征進一步驗證生成[MTTZ]+陽離子的存在。只有當同時存在[Dmei]Cl、FAI、MAI存在時,才可能產生[MTTZ]+陽離子,當[Dmei]Cl和FAI或者MAI以1:1混合時,沒有生成[MTTZ]+陽離子。作者通過生長單晶的方式獲得1D [DMA]PbI3和[MTTZ]PbI3單晶,通過單晶X射線衍射譜(SC-XRD)進行結構表征,發現兩種晶體結構。其中在80℃比較高的溫度發現對稱性較低的亞穩晶型,在冷卻至室溫后形成高對稱性的另一種晶體。
通過熒光光譜(PL)表征[Dmei]Cl的薄膜,發現在~792nm具有強峰,在~530nm、590nm、625nm具有弱熒光峰。結構穩定的[MTTZ]PbI3單晶具有610nm的峰,亞穩態[MTTZ]PbI3單晶具有540nm、580nm、625nm峰。根據熒光表征結果,表明1D鈣鈦礦同時含有[MTTZ]+和[DMA]+陽離子。
鈣鈦礦薄膜表征
通過TOF-SIMS對[Dmei]Cl薄膜的不同深度進行表征,結果發現[DMA]+和[MTTZ]+離子主要集中分布在鈣鈦礦薄膜的表面,有一些也分布在鈣鈦礦的體相。通過HIM-SIMS成像表征結果表明[Dmei]Cl薄膜具有致密形貌,表面主要呈1D棒狀結構。
14N的分布情況表明,在鈣鈦礦的所有區域,14N的分布均勻,但是35Cl和127I信號在1D晶粒處富集。對133Cs和208Pb信號表征發現133Cs信號基本上消失,但是208Pb信號在相同區域表現更高和更低的強度變化。因此,表征結果說明1D晶體含有Pb、N、Cl、I,化學式為[MTTZ]PbClxI3?x和[DMA]PbClxI3?x。
通過HAADF-STEM表征對精確結構進行表征。發現Cl、I、N、Pb元素在棒結構和體相中都存在,而且發現3D鈣鈦礦的層間距隨著不同深度改變,說明更大的陽離子富集在鈣鈦礦的表面層。通過XPS表征發現,N1s從400.9eV偏移至400.8eV,而且在~397.9eV新出現一個峰,說明生成[MTTZ]PbClxI3?x和[DMA]PbClxI3?x。其中400.8eV對應于[DMA]+的NH+,新產生的397.9eV對應于[MTTZ]+的NH+。Pb 4f表征結果在143.7eV和138.8eV具有兩個峰對應于鈣鈦礦的Pd。但是對比薄膜還具有兩個比較低的峰(141.9eV和137.1eV),對應于Pb金屬態(Pb0),使用[Dmei]Cl制備的鈣鈦礦薄膜沒有Pb0的峰,說明能夠抑制形成金屬Pb。
UV-Vis吸收光譜表征結果發現[Dmei]Cl制備的鈣鈦礦薄膜的能帶稍微更高,通過時間分辨微波電導率測試結果表明[Dmei]Cl制備的鈣鈦礦薄膜載流子遷移率、載流子壽命、載流子擴散距離都得到顯著的改善。載流子的壽命增加,說明[Dmei]Cl制備的鈣鈦礦薄膜在體相和表面都具有更低的載流子復合。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表征結果表明新制[Dmei]Cl薄膜具有更高導電性,能夠說明[Dmei]Cl能夠促進電荷轉移、降低缺陷、抑制非輻射復合。
鈣鈦礦薄膜熱穩定性
圖2. 熱老化過程中鈣鈦礦薄膜原位導電和局部晶體結構
在85℃使用c-AFM原位表征鈣鈦礦的降解情況,結果表明熱老化處理過程導致發生降解,但是[Dmei]Cl薄膜在1h后導電性增加,在2h加熱過程中[Dmei]Cl薄膜保持穩定的導電性,XRD表征給出類似規律,對比鈣鈦礦薄膜在600h加熱后的峰強度降低為50%,但是[Dmei]Cl薄膜在加熱老化后,峰強度沒有明顯降低。
使用原子對分布函數(PDF)分析鈣鈦礦薄膜中的Pb化學環境,結果表明[Dmei]Cl薄膜的Pd-I鍵長從3.14?增加至3.17?,作者提出這種變化因為[MTTZ]+陽離子和[DMA]+陽離子比FA+更大,與STEM的結果以及計算結果一致。Pb-I化學鍵的峰強度基本上相同,說明[MTTZ]+陽離子和[DMA]+陽離子不影響鈣鈦礦的排序結構,而且不會形成缺陷。通過EXAFS表征,說明Pb的價態沒有改變。
光浸穩定性
圖3. 光應力影響鈣鈦礦薄膜的熒光強度
通過熒光光譜成像表征光導致鈣鈦礦薄膜降解的情況。使用強度為4.5個太陽的模擬光照射,在2h連續光照射處理后,對比鈣鈦礦薄膜的熒光強度增加,這是因為光照過程導致產生缺陷。光照射6h后發現對比鈣鈦礦薄膜中產生一些寬能帶/窄能帶的區域,對應于光照射導致形成Cs+富集/FA+缺乏的區域。隨著光照射時間增加,這種區域的數量變多,在光照射8h后發現鈣鈦礦表面產生離子偏析的現象。在光照射過程中,[Dmei]Cl薄膜的熒光強度同樣增加,但是[Dmei]Cl薄膜更加均勻,而且沒有發現陽離子偏析現象,說明[MTTZ]+和[DMA]+陽離子能夠阻礙連續光照射過程的相分離。
光伏性能和穩定性
制備了含有8個填充因子為96.5%電池的模組,測試結果表明[Dmei]Cl PSM模組的性能達到23.3%,開路電壓為9.33V,填充因子達到80.9%,表面積為29.0cm2。對比PSM器件的效率僅為22.0%。此外,器件的光伏性能式可重復的,對比PSM的平均效率為21.4%,[Dmei]Cl PSM電池的效率為23.0%。面積為27.2cm2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反向和正向掃描的電池效率分別為23.2%和21.3%,面積為3.4cm2的每個子電池的Voc為1.19V,填充因子為80.5%,表明[Dmei]Cl PSM中的非輻射復合損失顯著降低。在MPP(最大功率點)測試的[Dmei]Cl PSM平均穩定效率為22.5%,這是目前有關報道所達到最高的穩定效率。通過ISOS-L-1條件測試驗證器件的穩定性,在2500h連續工作后,性能損失僅為5.2%,對比器件的性能損失達到12.1%。通過T90標準研究器件的穩定性,結果發現[Dmei]Cl PSM器件的T90≥8000h,對比器件的T90僅為1830h。[Dmei]Cl PSM在85°C、MPP點、85%相對濕度、1個太陽光照射1900h內效率仍保持87.0%的初始PCE,T80壽命約為4000h。對比PSM器件在1200h后的性能降至69.3%,T80僅為250h。
圖4. PSM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PV性能和長期穩定性
參考文獻
Yong Ding et al. ,Cation reactivity inhibits perovskite degradation in efficient and stable solar modules. Science 386, 531-538 (2024).
DOI:10.1126/science.ado6619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