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在固體電解質界面(SEI)中的傳輸分兩步進行:通過外部多孔有機層的快速孔擴散,然后在內部致密無機層中的空位擴散。第二個步驟是在快速充電期間的速率限制步驟。在本研究中,印第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里斯聯合分校Xie Jian、賓夕法尼亞大學Eric A. Stach通過在傳統的碳酸亞乙酯基電解質中添加LiNO3,在單斜Nb2O5(H-Nb2O5)表面構建更厚的SEI(富含SEI)結構。
本文要點:
1) 作者發現兩個電極(一個富含SEI,另一個缺乏SEI)的電化學性能幾乎相同,包括它們的快速充電能力和循環穩定性,盡管它們的SEI結構存在顯著差異。作者通過低溫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發現,單個無機顆粒(例如Li2O)和無定形物質(LiNxOy/有機組分)在H-Nb2O5表面上離散修飾。
2) 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鋰離子通過SEI傳輸的機制:一步孔擴散,而沒有第二步慢擴散。這種一步孔擴散過程提供了極其快速的鋰離子傳輸,并有效地消除了用于快速充電的SEI中鋰離子傳輸的動力學限制。
Yikang Yu et.al Kinetic Pathways of Fast Lithium Transport in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 with Discrete Inorganic Components EES 2023
DOI: 10.1039/D3EE02048G
https://doi.org/10.1039/D3EE0204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