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有的預鋰化技術來說,環境適應性和均質Li+補充路線的可擴展開發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限制了高容量陽極的全部潛力。
在這項研究中,西北工業大學Yue Ma提出了一種耐濕的界面預硫化方法,即在硅基陽極上澆鑄一種疏水的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薄膜和一種深鋰合金(Li22Si5@C/PVDF-HFP)。
文章要點
1)這一策略不僅可以擴展到各種高容量的陽極系統(SiOx@C,硬碳),而且還可以與工業卷到卷組裝工藝保持一致。通過仔細調整預鋰化層的厚度,致密堆積的Si@C電極(4.5 mAh cm?2)顯示出顯著提高的初始庫侖效率直到接近單位值,以及極高的耐濕性(60%相對濕度)。
2)此外,它還實現了電極上離子傳導性的10倍以上的提高。由于將預鋰化的Si@C陽極與LiNi0.8Co0.1Mn0.1O2陰極配對,2 Ah袋式原型平衡了~371WH kg?1的能量密度和2450 W kg?1的極端功率輸出,以及1000次循環83.8%的容量保持率。
3)中間合金的非晶態相跟蹤和空間排列分析表明,Li利用率的提高源于自發的Li+再分配過程的梯度應力消散模型。
參考文獻
Helin Wang, et al,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High-Capacity Anodes through an Interfacial Prelithiation Strategy,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3c07869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7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