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材料因其獨特且長壽命的光學發射特性而受到廣泛關注,這些材料具有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和在環境條件下長達數小時的壽命。余輝材料通常根據其發光機制進行分類,如長持續發光(LPL)、室溫磷光(RTP)或熱激活延遲熒光(TADF)。通過合理的設計和新穎的合成策略來調制自旋-軌道耦合(SOC)和填充三重態激子(T1),可以實現具有長壽命和余輝特性的發光體。對余輝材料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純無機材料上,其中許多材料具有金屬毒性。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余輝材料(OIHAM)已被開發用于具有高PLQY和長壽命的材料。這些雜化材料利用了有機分子的可調諧結構和易于加工特性,以及涉及重原子摻雜劑的增強SOC和系統間交叉(ISC)工藝,以實現優異的余輝性能。近日,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鄭州大學Lu Siyu對余輝材料設計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綜述研究。
本文要點:
1)作者首先簡要討論了無機和有機-無機雜化余輝材料的結構和組成,包括調節其壽命、PLQY和發光波長的策略。強調了有機-無機雜化余輝材料的特殊優勢,包括低制造成本、多樣化的分子/電子結構、可調諧的結構和光學性能,以及與各種襯底的兼容性。
2) 隨后,作者詳細討論了余輝材料使用的基本機制、它們的分類、設計原理和最終應用(包括傳感、防靜電和光電器件等)。最后,作者討論了存在的挑戰和有前景的未來方向,為特定應用的余輝材料設計奠定了平臺。
Xin Yang et.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sign of afterglow materials: mechanisms, structur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Chem. Soc. Rev. 2023
DOI: 10.1039/D2CS00993E
https://doi.org/10.1039/D2CS0099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