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CBs)等癌癥免疫療法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其通常僅能使得一小部分患者受益。Toll樣受體激動劑可通過逆轉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TME)來增強抗腫瘤免疫,但其經全身給藥后也會產生不良反應。有鑒于此,中科大閔元增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陳小元教授和Yang Zhu博士構建了一個對TME響應的納米治療平臺,并將其用于在腫瘤中實現藥物的位點特異性釋放,以產生顯著的抗腫瘤療效。
本文要點:
(1)咪唑喹啉(IMQ)衍生的脂質體納米囊泡(LN-IMQ)可以激發巨噬細胞的抗腫瘤性能,并動員T細胞免疫,促進抗腫瘤細胞因子的分泌,實現與ICBs的協同作用。經LN-IMQ單藥治療后,6/8的4T1荷瘤小鼠的腫瘤會完全消退,并且治愈的小鼠能夠對繼發性腫瘤攻擊產生抵抗作用。此外,LN-IMQ也可減少肺轉移灶的發生,并且其對晚期轉移灶也有治療效果。
(2)此外,研究者也證明了LN-IMQ可以作為理想的腫瘤抗原遞送載體。實驗結果表明,經化療藥物處理的體外癌細胞含有多種新抗原和高水平的損傷相關分子模式,它們能夠被成功包裹在LN-IMQ中,以產生一種具有人工放大的抗原性和佐劑特性的"個性化納米疫苗"。綜上所述,該研究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個性化納米疫苗,其能夠實現化療藥物誘導的腫瘤新抗原和免疫治療。
Ruijie Huang. et al. Stimuli-Responsive Nanoadjuvant Rejuvenates Robust Immune Responses to Sensitize Cancer Immunotherapy.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3c0623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