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輻射冷卻概念通過最大限度地分散人體或建筑物的太陽輻射和散熱來確保減少空調能耗,但由于制造工藝、材料和設計需要徹底適應,大規模實施是具有挑戰性的。
近日,康奈爾大學Kyuin Park報道了一種極薄且輕質的納米多孔微纖維層,以回答什么樣的結構設計將表現出被動冷卻特性,以應對當前的挑戰:要求最小限度地使用材料,并避免工藝中的破壞性/根本性變化。
文章要點
1)在光纖中創建了層次化結構,使Mie共振散射最大化。除了模擬之外,這是一項新的實驗成果,證明了在使用最少材料的情況下散射的有效性。
2)為了量化精確度,該制備方法側重于(1)在微纖維上產生納米級的氣孔,以及(2)為可行的光譜和熱分析而制造的纖維墊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3)這項研究不局限于一種特定的材料,也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材料或任何高科技工藝,旨在通過展示最少量的多孔纖維(0?10 GMT,grams/meter2)作為潛在的與傳統紡織品紡紗或針織的添加劑纖維的光學和熱效應,來應對當前在成本、可制造性和穿著方面的挑戰。
參考文獻
Kyuin Park, et al, Designing an Effective and Scalable UV-Protective Cooling Textile with Nanoporous Fibers, Nano Lett., 2023
DOI: 10.1021/acs.nanolett.3c03055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