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成像技術已成為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有力工具。特別是,由于吸收、散射和自發熒光的光-組織相互作用減少,組織透明近紅外(NIR,700–1700 nm)區域的發光成像為可視化活體受試者的生物結構和病理生理性質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并具有深組織穿透和高成像對比度。納米晶體獨特的量子效應已被用來實現特殊的光物理性質,使其成為一種有效的發光探針。近日,內蒙古大學Zhang Fan綜述研究了用于近紅外區域深層組織體內發光成像的納米晶體。
本文要點:
1) 作者首先闡述了光與生物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近紅外光在體內發光成像中的優勢。隨后,作者專注于通過優化納米晶體熒光團的性能來實現深層組織滲透和提高成像對比度。
2) 作者討論了近紅外納米晶體探針的巧妙設計策略,以及它們在多功能體內發光成像模式中各自的生物醫學應用。最后,作者對基于納米晶體的體內發光成像在近紅外區域未來臨床轉化的挑戰和前景進行了思考。
Yang Yang et.al Nanocrystals for Deep-Tissue In Vivo Luminescence Imaging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Chem. Rev. 2023
DOI: 10.1021/acs.chemrev.3c00506
https://doi.org/10.1021/acs.chemrev.3c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