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顆粒能夠作為阿爾茨海默病(AD)藥物的遞送載體,但設計這類載體時應考慮AD大腦的血腦屏障(BBB)完整性和神經炎癥。高麗大學Hyunjoon Kong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Hee Jung Chung發現衰老是影響納米顆粒在腦內定位和保留的重要因素,并進一步設計了能夠與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和活化的小膠質細胞相結合的納米顆粒。
本文要點:
(1)研究者將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結合CD44的透明質酸(HA)組成的嵌段共聚物進行組裝,構建了直徑為200 nm的納米粒子。研究表明,實驗制備的PLGA-b-HA納米粒子與表達CD44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和活化的小膠質細胞的結合效率會有所增加。
(2)在血管內注射后,由于通過滲漏的BBB的跨血管轉運增強,因此納米顆粒會定位于APP/PS1 AD模型小鼠及其同窩對照組小鼠(年齡均為13-16個月)的海馬,而在年輕的成年小鼠海馬中則未發現有納米顆粒的存在。綜上所述,該研究證明了納米粒子在腦中的定位是由衰老引起的BBB破壞所導致的,而與AD的病理無關。
Gregory C. Tracy. et al. Intracerebral Nanoparticle Transport Facilitated by Alzheimer Pathology and Age. Nano Letters. 2023
DOI: 10.1021/acs.nanolett.3c0322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3c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