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成像是勾畫腫瘤邊界的重要方法。有鑒于此,南方醫科大學胡方教授和田野教授通過直接的烷基側鏈修飾,構建了在水中的熒光量子產率(QY)為12.6%的近紅外II區(NIR-II)聚集誘導發光分子(AIEgen)。
本文要點:
(1)將NIR-II AIEgen負載入聚苯乙烯(PS)納米球后,其熱失活途徑會受到極大限制,從而能夠將吸收激發集中在熒光發射上。因此,該納米探針的熒光強度能夠增強5.4倍,QY提高至21.1%,NIR-II成像信號則會相應增強8.7倍,其性能也優于傳統的DSPE-PEG載體。研究發現,與吲哚菁綠(ICG)和短波長近紅外AIEgens相比,NIR-II@PS納米探針能夠實現更高的分辨率和組織穿透深度。
(2)體內研究表明,該納米探針在靜脈注射后24小時的腫瘤-正常組織信號比值為3.9,使其能夠在NIR-II生物成像的指導下完整切除≤1 mm的轉移灶。此外,PS載體納米顆粒在體內具有較低的毒性,能夠為構建醫用納米材料奠定良好的基礎。
Huihui Xu. et al. Ultrabright NIR-II Nanoprobe for Image-Guided Accurate Resection of Tiny Metastatic Lesions. Nano Letters. 2024
DOI: 10.1021/acs.nanolett.3c0448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3c0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