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治療藥物和示蹤分子在內的小分子在生物加工、疾病治療和診斷等領域中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功能性小分子(FSMs)載體具有生物相容性高、載藥量大、制造過程簡單、無需對FSMs本身進行化學修飾等優勢。有鑒于此,墨爾本大學Frank Caruso設計了一種基于金屬-多酚介導組裝的通用方法,并將其用于在水性和環境條件下將FSM組裝成納米粒子(即FSM-MPN NPs)。
本文要點:
(1)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對抗癌藥物、潛伏期逆轉劑和熒光團的負載率高達80%,這主要是由FSM與納米粒子成分之間的π和疏水相互作用所促進實現的。研究發現,包括包覆多酚-抗體薄膜或連續共載多種FSMs在內的二次納米粒子工程可分別實現對腫瘤細胞的靶向和聯合遞送。
(2)在FSM-MPN NPs中加入熒光團后,研究者能夠對其在不同時間點的生物分布情況進行可視化成像。靜脈給藥24小時后,大部分的NPs仍會保留在腎臟和心臟中。綜上所述,該研究工作能夠為合理設計小分子納米粒子遞送平臺以實現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一條新的可行途徑。
Jingqu Chen. et al. Metal–Phenolic-Mediated Assembly of Functional Small Molecules into Nanoparticles: Assembly and Bioapplicat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DOI: 10.1002/anie.20231958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