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的生理過程和疾病會導致細胞器和全血中的生物成分含量或活性發生波動。然而,由于背景熒光會導致現有熒光探針的靈敏度和準確性不足,因此如何精確監測這些異常仍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難題。背景熒光主要有兩個來源:1)生物成分自身熒光(BCAF)以及2)探針的固有熒光(PIF)。有鑒于此,湖南大學袁林教授設計了具有弱BCAF干擾的遠紅外到近紅外II區對甲氨基酚衍生物。
本文要點:
(1)實驗通過系統調控開環/螺旋環形式建立了一系列“零”PIF傳感平臺,并基于此設計了多種超靈敏的近紅外指示器探針,它們可實現顯著的熒光增強(190到1300倍)。其中,8-LAP探針可在腫瘤轉移的不同階段對全血中的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進行準確的示蹤和定量。
(2)研究者進一步將8-LAP與內質網靶向元件進行偶聯,證明了其可以在p53異常的HCT116細胞中檢測到ERAP1的活性。綜上所述,這種消除PIF的策略能夠為提高現有熒光探針在異常生理過程和疾病中檢測和成像生物成分的靈敏度以及準確性提供新的思路。
Gangwei Jiang. et al. “Zero” Intrinsic Fluorescence Sensing-Platforms Enable Ultrasensitive Whole Blood Diagnosis and In Vivo Imagi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DOI: 10.1002/anie.20240063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