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在物理學、生物學和醫(yī)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電磁場的圓極化橫向磁分量對細胞核自旋的均勻激發(fā)對于獲得無偏的組織對比度至關重要。然而,在體型較大的人體中實現這一點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特別是在工作頻率增加(≥297 MHz)的超高場(UHF)中。典型的體積諧振器很難滿足這一挑戰(zhàn),而像行波(TW)這樣的輻射激勵方法顯示出了希望,但往往存在激勵效率不足的問題。鑒于此,來自浙江大學的Jiun-Haw Chu、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Yang Gao等人研究出了一種使用亞波長電介質波導插入物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提高7 T時的效率和均勻性。
文章要點:
1) 研究證實,通過te11 - tm11模式轉換、功率聚焦、波阻抗匹配和相速度匹配,可以使TW效率提高了114%,并減輕中心增亮效應;
2) 此外,該研究表明,通過有效的波操作,TW核磁共振技術的這一根本性進步將促進超高頻核磁共振系統(tǒng)的電磁設計。
參考資料:
Gao, Y., Liu, T., Hong, T. et al. Subwavelength dielectric waveguide for efficient travelling-wa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t. Commun. (2024).
10.1038/s41467-024-46638-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