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光伏(OPV)電池在實驗室規模上取得了顯著成功。然而,缺乏大規模生產的正極中間層材料仍然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Yong Cui,侯劍輝研究員通過在萘二酰亞胺(NDI)的2,6位上取代不同的共軛單元,設計并合成了三種CIL材料。
文章要點
1)研究發現這些單元可以顯著影響自摻雜效應和功函數(WF)修改能力。NDI-Ph在OPV電池中顯示出狹窄的耗盡區,這歸因于適當的WF和強自摻雜效應,從而改善了電荷提取和電荷傳輸特性。
2)基于NDI-Ph的優化OPV電池獲得了19.1%的PCE。NDI-Ph以100 g規模合成,由于其簡單的后處理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原材料,成本較低,為1.96 $ g?1。自摻雜效應使NDI-Ph表現出優異的厚度不敏感性,使其能夠在100 nm的膜厚下維持高PCE,從而適合高速鍍膜加工。在不同的刮刀涂布速度和溶液濃度下,基于NDI-Ph的OPV電池可以保持高效率。最后,23.6 cm2模塊(21.9 cm2有效面積)提供了15.8%的出色PCEactive。
參考文獻
Yue Yu, et al, Cost-Effective Cathode Interlayer Material for Scalable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s, J. Am. Chem. Soc., 2024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