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激活的余輝發光納米探針能夠響應生物標志物以實現信號的“關-開”切換,從而減少非特異性信號和提高成像的保真度。然而,這種納米探針往往需要利用生物標記物中斷的能量傳遞來產生可激活的信號,因此對供體和受體等部分之間的距離(<10 nm)有著嚴格的要求,由此也導致其效率較低。有鑒于此,蘇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苗慶慶教授構建了有機上轉換余輝發光雞尾酒納米粒子(ALCNs),其可以利用距離擴大的供體和受體之間的酸控制單線態氧(1O2)轉移以表現出更高的效率和靈活性,并且能夠產生可激活的余輝信號。
本文要點:
(1)體外研究發現,ALCNs可在雌性小鼠4T1皮下移植瘤和雄性小鼠原位肝腫瘤等模型中實現活體成像,并且能夠表現出較高的信噪比(SNR)。
(2)系統給藥后,經生物素修飾的Bio-ALCNs可在雌性小鼠體內對肺轉移腫瘤和皮下腫瘤進行顯像,并表現出增強的靶向性、敏感性和特異性,由此也證明具有不同設計靈活性的ALCNs在腫瘤顯像方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綜上所述,該研究能夠為實現可激活的余輝成像提供一種通用的新方法,其具有優于熒光成像的成像性能。
Yue Jiang. et al. Acidity-activatable upconversion afterglow luminescence cocktail nanoparticles for ultrasensitive in vivo imag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43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