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冷凝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但通常需要相對繁瑣、耗時和昂貴的表面化學和地形工程技術(shù)。鑒于此,來自河北工業(yè)大學的白國英教授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在無需采取任何分子類型或地形變化的情況下改變表面冷凝行為的方案。
文章要點:
1)該研究證實,在液體與表面的超快接觸和從表面去除之后,表面上水滴的冷凝速率和密度降低,其程度與液體的極性和接觸的持續(xù)時間呈正相關(guān),并且,液體接觸誘導的冷凝速率/密度降低(LCICD)可歸因于液體接觸誘導表面分子構(gòu)象的適應導致的成核位點密度的降低;
2)此外,該研究表明,LCICD可適用于各種表面,前提是在液體接觸誘導下,存在能夠通過改變構(gòu)象來屏蔽至少部分成核位點的柔性段,同時,利用LCICD效應,在不同的襯底上實現(xiàn)了可擦除信息存儲,該方案有望控制其他物質(zhì)的冷凝,因為LCICD并不是水冷凝過程特有的。
參考資料:
Bai, G., Zhang, H., Gao, D. et al. Controlled condensation by liquid contact-induced adaptations of molecular conformations in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Nat. Commun. (2024).
DOI:10.1038/s41467-024-47507-x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50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