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癌癥研究所Pascal Meier、德國基爾大學Dieter Adam和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John Silke對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通過靶向程序性壞死誘導抗腫瘤免疫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綜述。
本文要點:
(1)腫瘤異質性和腫瘤演進推動的凋亡抗性克隆的出現導致目前大多數轉移性癌癥無法被治愈。為了改善抗腫瘤治療效果,理想的治療方法不僅應該能夠殺死癌細胞,而且也可以激活針對腫瘤的免疫系統,以消除在治療中存活下來的殘余癌細胞。雖然目前的癌癥療法仍然主要依賴于誘導細胞凋亡(免疫沉默的細胞死亡形式),但人們對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形式(如壞死性凋亡)的研究興趣也在與日俱增。與細胞凋亡不同,壞死性凋亡會產生作用于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的第二信使,以提醒它們危險。這種裂解形式的細胞死亡能夠優化抗原的提供和免疫細胞的佐劑性,有望通過結合細胞自殺和免疫應答等方法增強抗癌治療的療效。
(2)作者在文中對程序性壞死的機制、程序性壞死激活抗原提呈細胞、驅動CD8+ T細胞交叉啟動以及誘導抗腫瘤免疫應答等過程進行了綜述;此外,作者也對這些程序性壞死策略使癌細胞暴露于免疫攻擊的效果和潛在的缺點進行了討論。
Pascal Meier. et al. Immunogenic cell death in cancer: targeting necroptosis to induce antitumour immunit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2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8-024-0067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