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量子點(QD)由于其高色純度、可調光電性能和優異的溶液加工性能,在各種光子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表面特征影響其光電性能,而表面缺陷仍然是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近日,浙江大學葉志鎮院士,Jingyun Huang,Xingliang Dai開發了一種利用二異辛基次膦酸介導的合成結合氫碘酸蝕刻驅動的納米表面重建來穩定 CsPbI3 QD 的策略。
文章要點
1)二異辛基次膦酸強烈吸附到量子點上并增加鹵化物空位的形成能,從而實現納米表面重建。具有納米表面重構的QD薄膜表現出增強的相穩定性、在熱應力和電場條件下改善的光致發光耐受性以及更高的離子遷移激活能。
2)研究人員展示了具有 644 nm 電致發光峰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 (LED)。這些 LED 的外部量子效率達到 28.5%,初始亮度為 100 cd m?2 時,工作半衰期超過 30 h,比之前發表的研究提高了十倍。
3)這些高性能 LED 與專門設計的薄膜晶體管電路的集成使得能夠演示溶液處理的有源矩陣鈣鈦礦顯示器,該顯示器在 300 cd m?2 的顯示亮度下顯示出 23.6% 的峰值外部量子效率。
這項工作展示了納米表面重建是實現基于量子點的高性能光電器件的關鍵途徑。
參考文獻
Li, H., Feng, Y., Zhu, M. et al. Nanosurface-reconstructed perovskite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active-matrix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Nat. Nanotechnol. (2024).
DOI:10.1038/s41565-024-01652-y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65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