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里克大學Peter J. Sadler、Huayun Shi、中山大學黃懷義教授和卡拉布里亞大學Emilia Sicilia構建了一種新型的雜雙核配合物Pt-Ir。其中,具有光化學治療活性的Pt(IV)受體(Pt-OH)和具有光動力活性的Ir(III)(Ir-NH2)供體片段之間能夠發生電荷轉移。
本文要點:
(1)該配合物在黑暗環境中是穩定的,但其光分解速率比Pt(IV)母體復合物(Pt-OH)更快,可產生Pt(II)物種,Azidyl自由基和1O2。研究發現,輻照后形成的Ir(III)*激發態可以將NADH氧化為NAD·自由基和NAD+。在藍光(465 nm, 4.8 mW/cm2)照射下,Pt-Ir配合物能夠在很短的光照時間(10~60 min)內對腫瘤細胞表現出顯著的光毒性。相比之下,單核的Pt-OH和Ir-NH2亞單元及其簡單混合物的光毒性作用則低得多。
(2)與Pt-OH相比,Pt-IR可在細胞內實現更高的Pt積累。對腫瘤細胞中的Pt-Ir進行輻照可損傷細胞核并釋放染色體。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顯示,在黑暗條件下,Pt-Ir處理的細胞內的鉑含量比銥高約4倍。實驗結果表明,發光的Pt-Ir會分布于整個細胞,其在照射后1 h內可產生ROS和1O2。銥會定位在小的區室中,表明該配合物可通過再循環囊泡(如溶酶體)進行裂解和排泄。綜上所述,該研究構建的金屬配合物能夠將光動力治療和光激活化學治療等功能集成到同一個分子中,有望為實現多模態光學治療提供一個新的策略。
Huayun Shi. et al. A Photodynamic and Photochemotherapeutic Platinum-Iridium Charge-Transfer Conjugate for Anticancer Therap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DOI: 10.1002/anie.20240047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