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線是應用最廣泛的醫療器械之一,但其仍面臨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和缺乏皮下示蹤性能等嚴峻挑戰。有鑒于此,華南理工大學王琳研究員、中山大學王懷明教授和王輝教授利用肽-AIE納米纖維(NFs-K18)來構建可熒光示蹤的抗菌縫合線,并將該方法應用于四種市購縫合線。
本文要點:
(1)功能化縫合線PGAS-NFs-K18和PGLAS-NFs-K18所產生的熒光可以穿透4毫米的雞胸組織。在白光照射24 h和穿過雞胸組織10次后,其仍能夠表現出顯著的穩定性。研究發現,這些縫合線也可以有效地產生ROS,從而有效抑制四種臨床細菌,抗菌效率最高可達100%。此外,這些縫合線也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
(2)體內實驗結果表明,優化的PGLAS-NFs-K18縫合線能夠對MRSA表現出顯著的抗菌活性,其可在皮膚傷口和腹壁傷口等模型中有效抑制炎癥,并促進組織愈合,其性能也優于市售的Coated VICRYL Plus抗菌縫合線。與此同時,PGLAS-NFs-K18也具有靈敏的皮下示蹤性能,因此研究者可以準確地對其降解過程進行原位監測。綜上所述,該研究設計的策略能夠為抑制SSIs和監測縫合線狀態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Junyi Cai. et al. Peptide-AIE Nanofibers Functionalized Sutures wit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Subcutaneous Traceability. Advanced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dma.20240053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