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溶液處理的有機光伏(OPV)電池需要高能效比的制造方法,盡管在實驗室規模的設備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然缺乏可以在活性層頂部進行溶液處理、與新型非富勒烯受體(NFA)兼容且具有足夠長期穩定性的界面材料。近日,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Christoph J. Brabec、Thomas Heumüller、Xu Junyi報道了用于高效穩定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聚合物雙層空穴傳輸層結構。
本文要點:
1) 作者開發了一種新的界面層概念,其中醇基有機聚合物納米粒子可以在聚合物NFA活性層上加工并摻雜,以實現準歐姆空穴接觸。此外,聚(3,4-乙撐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被加工為第二層,形成雙層溶液處理的空穴傳輸層(HTL),從而提供了一種具有工業相關性的倒置結構,其頂部有一個保護性的PEDOT:PPS層。
2) 此外,作者實現了優異的穩定性,具有雙層HTL的PM6:Y6器件在60°C的連續太陽能電池運行下1800小時后仍保持93%的初始效率。
Junyi Xu et.al A polymer bilayer hole transporting layer architecture for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organic solar cells Joule 2024
DOI: 10.1016/j.joule.2024.06.013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4.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