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鈣鈦礦的疊層太陽能電池因其優異的性能和成本效益高的制造而處于光伏創新的前沿。近日,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 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Christoph J. Brabec、Zhang Kaicheng、武漢理工大學童金輝將研究的重點轉為減少1.80 eV鈣鈦礦電池內的能量損失。
本文要點:
1) 作者發現,用二元胍溴化物和4-氟苯基碘化銨對鈣鈦礦進行表面處理可以協同降低缺陷密度并調節界面能級排列。增強的鈍化效應和表面偶極子的形成顯著降低了非輻射復合和傳輸損耗,導致開路電壓和填充因子顯著增加,從而實現了19.0%的功率轉換效率(PCE)。
2) 此外,與窄帶隙鈣鈦礦的集成產生了PCE為27.2%的全鈣鈦礦串聯器件。對陽離子在表面處理中關鍵作用的全面理解,極大推動了高效鈣鈦礦光伏的發展。
Kaicheng Zhang et.al Binary cations minimize energy loss in the wide-band-gap perovskite toward efficient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Joule 2024
DOI: 10.1016/j.joule.2024.07.003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4.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