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極接觸預鋰化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補償由于固態界面形成而導致的活性鋰損失。然而,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鋰變薄上,忽略了鋰利用率低和與鋰凈化相關的副反應問題。電極表面的殘留物會引起額外的副反應,加劇循環不穩定性。此外,接觸預鋰化過程中的熱效應在實際應用中引起了嚴重的安全問題,并且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為了解決表面問題,同濟大學Chao Wang使用可鋰化的集電器將鋰庫存重新定位在電極下方,將LiAg箔夾在兩片銅箔(CLC)之間。
文章要點
1)通過軋制工藝制造了嵌入5 μm LiAg的16μm厚的CLC,而銅箔經歷了變形,在變薄過程中產生了微孔。這些微孔促進了Li+從CLC中的持續釋放,從而無需額外的陽極材料即可減輕鋰電鍍。
2)Li+的逐漸釋放還可以抑制熱失控和電極變形,尤其是對于Si陽極。此外,CLC表現出優異的空氣穩定性,使其適合用作集電器。CLC中的連續電子通路可確保高達97%的鋰利用率。當集成到LFP||Gr全電池中時,CLC在400次循環后可將容量保持率從80%提高到96%。
參考文獻
Can Zhang, et al, Air-Stable Lithium-Sandwiched Current Collector for NonDestructive, Thermally safe, and Sustained Supplementary Lithiation,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DOI: 10.1039/D4EE0252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