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米粒子自組裝為制造下一代材料提供了一種可擴展和通用的方法,在組裝過程中,亞穩態和非平衡態的普遍存在使得最終的結構和功能直接取決于形成途徑。然而,在原位可視化的同時,將納米粒子系統的組裝路徑導向多個超結構仍然具有挑戰性。鑒于此,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Xingchen Ye和密歇根大學的Sharon C. Glotzer等人通過使用液體細胞透射電子顯微鏡將金納米立方體(一種模型形狀各向異性納米膠體系統)的完整自組裝過程成像為不同的超晶格。
文章要點:
1) 該研究的理論分析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表明,介質的靜電屏蔽通過其對納米立方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決定了自組裝途徑,通過利用這種理解來研究了通過快速溶劑交換對裝配行為的實時控制;
2) 此外,該研究的聯合實驗-模擬-理論研究為闡明納米級組裝中構建塊屬性、組裝路徑和上層結構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基礎,并為可重構和自適應超材料的自下而上設計開辟了新途徑。
參考資料:
Lobato-Dauzier, N., Baccouche, A., Gines, G. et al. Neural coding of temperature with a DNA-based spiking chemical neuron. Nat Chem Eng 1, 510–521 (2024).
10.1038/s44286-024-00087-5
https://doi.org/10.1038/s44286-024-0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