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微環境(TME)會在光學治療過程中發生惡化,進而影響腫瘤治療效果。有鑒于此,華南理工大學馮光雪教授構建了自適應納米顆粒(TPASIC-PFH@PLGA NPs),它可以同時逆轉乏氧TME,并將光學治療活性從光熱主導狀態切換到光動力主導狀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療效果。
本文要點:
(1)研究者將富氧液體全氟己烷(PFH)加入到顆粒內微環境中來調節AIE光敏劑TPASIC的分子內運動,從而設計并構建了TPASIC-PFH@PLGA NPs。TPASIC具有獨特的聚集增強活性氧(ROS)生成特性。研究發現,PFH的摻入使得TPASIC在最初處于分散狀態,從而能夠增強活躍的分子內運動和光熱轉換效率。PFH的揮發則會導致納米顆粒發生坍塌,以形成緊密的TPASIC聚集體,進而大大提高ROS的生成效率。
(2)因此,PFH的摻入不僅能夠促進TPASIC的光熱和光動力效率,增加腫瘤內的氧氣水平,而且還可以實現光熱-光動力智能切換,從而最大化光學治療的性能。實驗結果表明,PFH與AIE光敏劑的結合能夠產生比具有固定的光熱和光動力效應的傳統光學治療制劑更加優異的抗腫瘤效果。綜上所述,該研究設計了一種能夠改善TME的新型納米工程策略,其可通過調整治療方式以適應改變后的TME,從而增強抗腫瘤療效。
Le Zhang. et al.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meliorative and adaptive nanoparticles with photothermal-to-photodynamic switch for cancer phototherapy. Biomaterials. 202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400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