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工程與復合電解質的綜合方法對于鋰金屬電池(LMB)的市場應用至關重要。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Li-Zhen Fan設計了一種22 μm薄膜型聚合物/Li6.4La3Zr1.4Ta0.6O12(LLZTO)復合固態電解質(LPCE),它結合了快速離子傳導和穩定的界面演變,提高了鋰金屬界面穩定性和循環性能。
文章要點
1)三乙二醇二甲醚(TGDE)和陰離子形成的醚基分子配位基團/簇促進了Li+在聚合物鏈段之間的移動。這些特定的配位簇顯著“限制”了陰離子和Li+之間的相互作用,誘導陰離子跟隨簇到達鋰金屬并優先參與固體電解質界面(SEI)衍生化。
2)富含無機鹽的梯度SEI調節Li+沉積并抑制不受控制的枝晶生長,實現鋰對稱電池在0.2 mA cm?2下穩定循環超過2000小時。此外,Li||NCM811電池在0.1C倍率下表現出194.5 mAh g?1的初始放電容量,經過5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仍超過90%。
這項工作證明了域限制離子團簇在離子傳輸和界面演化中的重要性,為固態LMBs提供了前景。
參考文獻
Chao W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of Garnet/Polymer Composite ThinFilm Electrolyte with Domain-Limited Ion Transport Pathways, ACS Nano, 2024
DOI: 10.1021/acsnano.4c11205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