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咔唑基自組裝單分子層(SAM)對透明導電氧化物(TCO)進行表面改性是形成高效空穴選擇性接觸的有效方法,從而能夠制造高性能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然而,TCO/SAM/鈣鈦礦堆疊缺乏長期的結構和性能穩定性,危及了PSC的市場推廣。近日,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Stefaan De Wolf、Furkan H. Isikgor已經證明這些挑戰可以通過使用染料作為多功能SAM來克服,同時促進電荷傳輸,鈍化界面缺陷,并充當“分子粘合劑”層,保持接觸堆疊的結構完整性。
本文要點:
1) 用染料(N719)單層對ITO進行表面改性,可以產生空穴選擇性接觸,用于制造功率轉換效率達到24%的p-i-n PSC。與采用咔唑SAM和聚芳胺空穴選擇性接觸的PSC相比,基于N719 SAM的PSC也表現出了優異穩定性,在1000小時的連續的光和熱應力測試下保持了約90%的初始PCE。
2) ITO/N719/鈣鈦礦堆疊的堅固性歸因于其低界面陷阱密度、紫外線彈性和強粘附能力。這些發現使染料SAM成為提高下一代光伏性能的有效替代品。
Furkan H. Isikgor et.al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Dyes for Contact-Passivated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dv. Energy Mater.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2630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