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因其發光時間長、自身熒光強度低以及光損傷小等優點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由于余輝發光通常需要高能激發(例如紫外線和可見光),因此其組織穿透性較為有限。有鑒于此,上海大學朱曉輝研究員、香港城市大學張勇教授和中山大學張振教授開發了一種一鍋法表面隔離策略,即通過模塊化組裝尖晶石相余輝納米顆粒(Zn1.1Ga1.8Ge0.1O4:Cr3+)和六邊形相上轉換納米顆粒(NaYF4:Yb,Tm@NaLuF4:Y)來構建NIR激發的余輝超團簇(UCZG-SCs)。
本文要點:
(1)由于該研究提出的方法不需要晶格相似性,因此其能夠用于制備多種NIR激發的余輝超團簇,并且這些材料在尺寸,組成和發光性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2)作為概念驗證,實驗將UCZG-SCs嵌入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N-甲基吡咯烷酮的油溶膠中,構建了一種可注射的余輝植入物,其能夠作為體內光源激發光敏劑以實現光動力治療。得益于其優良的充電-再充電穩定性,該植入物能夠在周期性980 nm光照下實現重復光學治療,顯著提高治療效率,高效抑制腫瘤生長。
Lulu Yue. et al. Rechargeable Afterglow Superclusters for NIR-Excitable Repetitive Phototherapy. Nano Letters. 2024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47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4c0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