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材料閉環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但很少實現。近日,溫州大學侴術雷、安徽大學張超峰、上海大學李麗報道了一種低成本、無溶劑和“零廢物”的化學方案,用于大規模制備鈉離子電池(SIB)的陰極材料。
本文要點:
1) 該工藝保證了原料的充分利用,有效降低了用水量,簡化了操作過程。得益于立方普魯士藍類似物(c-NFFHCF)和脫水聚陰離子硫酸鹽(m-NFS)之間的協同作用,所制備的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寬溫電化學性能和優異的應用潛力。
2) 通過原位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作者揭示了復合材料中m-NFS和c-NFFHCF之間的協同效應。所提出的化學策略可以擴展到千克級水平,為普魯士藍類似物合成過程中副產物的增值利用提供了一種可持續方案,推進了低成本實用SIB的“零廢物”陰極材料設計。
Yun Gao et.al Zero-Waste Polyanion and Prussian Blue Composites toward Practical Sodium-Ion Batteries Adv. Mater. 2024
DOI: 10.1002/adma.202409782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