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器件在光照下的操作穩定性問題對實際應用構成了重大挑戰,這歸因于晶格畸變、缺陷富集和激發態應力分布的顯著變化。然而,大多數現有的修飾策略主要側重于基態水平的缺陷消除和化學轉化,這不會在激發態產生預期的結果。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鄭州大學王娜、中國科學院宋延林引入了一種動態管理策略,利用4-氨基偶氮苯鹽酸鹽對鈣鈦礦器件內的埋入界面進行改性。
本文要點:
1) 實驗結果表明,錨定在埋入界面上的異構化分子有效地抑制了光誘導缺陷的形成,減輕了界面應力的累積。作者提出了一種通過順反異構轉化進行動態改性的綜合機制,以闡明埋入界面改性過程。
2) 因此,器件的效率和操作穩定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國際有機光伏穩定性測試條件(ISOS)下,達到了25.65%的峰值效率,并在1200小時的連續照明后保持了92%以上的初始效率。
Ziqiu Ren et.al Photoisomerizing Molecular Modification on the Buried Interfa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dv. Functional Mater. 2025
DOI: 10.1002/adfm.202501773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1773